竹书纪年

时间:2024-11-09 12:52:44编辑:思创君

竹书纪年 简说

竹书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 在河南省新乡市汲县县城(现卫辉市)西南10公里,孙杏村乡娘娘庙(村)南。因墓地在汲得名(汲县古称汲郡)。为战国时墓冢。共七处(自东到西按天、地、五行编号)。西晋太康两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音 否标:Pǐ Biāo)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3号“金”字墓,得竹书数十车,经束晳整编出《竹书纪年》一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年体史书,曾为中国文化史四大发现之一。 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 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周平王 东迁后用 晋国 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 君主 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八十九位帝王、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的历史。 简录 五帝纪 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颇为特异,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 夏纪 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 太康失国 ”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殷纪 殷纪则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 太甲 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但是由于现代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并且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整个商代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 周纪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 共和行政 的记载。按照 史记 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 周公 、 召公 二相共同执政。而周纪则说是 共伯和 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另外,还有完整的 穆天子 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晋纪 周平王 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晋纪记载了 晋文侯 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 曲沃代翼 的过程。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 梁国 相符,有利于读古书,如《 孟子 》时,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个 梁惠王 之类的疑问。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第1卷追记 黄帝 、 颛顼 、 帝喾 三帝之史事,有明确的在位年数。累加所记帝王的在位年数,可以得到黄帝等帝王的元年数据,同时得到所对应的干支年名。这些数据是:黄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 丁卯年 );颛顼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帝喾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 帝挚 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 夏禹 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第2卷记帝尧、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尧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开始了干支纪年的 信史时代 ,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1305年。 第3、4卷记夏代即前1989—前1559年凡431年之史事,与《史记夏本纪》略有不同。 第5、6卷记商代即前1558—前1051年凡508年之史事,与《史记殷本纪》略有不同,和 殷墟甲骨 卜辞 所记世系基本相同。 第7、8、9卷记西周即前1050—前771年凡280年之史事。自汉以来,考证“武王灭殷”的确切年代的有43家之多,唯独《竹书》一家所记最为真实可信,其他推算皆误。 第10、11、12卷记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即前770—前229年凡472 年之史事,终于今王即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所记是真实的,因为《竹书》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 《竹书纪年》如此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在传承了六百年之后,在宋代又一次亡佚。 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来,当《竹书纪年》出土之后,给当时的思想学术界会带来何等巨大的震动。儒学成为国学,宋朝二程、 朱熹 一派的理学居于正统。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的《竹书》理所当然地被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纪年存真》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学者锢于所习,以与《 太史公书 》及汉世经师传说 乖牾 ,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与这一趋势相吻合,《竹书纪年》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逐步开始散佚,宋代的《 崇文总目 》、《 郡斋读书志 》、《 直斋书录解题 》已不加著录。 《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太异类了。《竹书纪年》冲破了儒家古代历史体系。 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礼以仁治国的典范,而实际上《竹书纪年》记载却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还说“ 后稷 放帝朱于丹水 ”后稷就是弃, 周人 始祖,舜的亲信,显然是舜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才登上王位的,哪里有什么禅让? 《韩非子·说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 武王伐纣 ,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了商汤的长孙“ 太甲 ”自立,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两年多,后来趁机从桐宫逃回王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宽宏大量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分了伊尹的田宅。原文是:“ 伊尹放太甲 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但在儒家的史料中,故事却变成这样:太甲继承王位后不听 伊尹 的劝告,胡作非为起来,太甲被伊尹关在桐宫,深为悔恨,终于改邪归正,有了良好的表现,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伊尹称赞太甲悔过自新。太甲则回答:“过去我曾经违背您的教导,将来希望您继续指导我走正路。上天制造的灾祸,还可以躲避;我自己制造的灾祸,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尚书·商书·太甲》)。” 由是,发动 宫廷政变 篡夺 王位 **的伊尹一下子成了大公无私的圣人。 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 太甲 被 伊尹 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 伊陟 和伊奋继承伊家。 杜预 说“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大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 可见,正统之学,正史,也往往不可信。就好比当今。

竹书纪年主要内容 竹书纪年介绍

1、《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修史书,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魏国直到魏襄王二十年(-299年)的历史,在西晋时期发掘得到。由于是写在竹简上,并且采用的是编年体,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

2、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史书,由于相对其它方面的作品流传面窄,基本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记述战国时的大事,基本依据秦国的官修史书和纵横家们的作品。前者记述过于简单,而后者往往充满了虚构的故事,所以司马迁本人也认为战国史事难以考证。

3、但是《竹书纪年》被发掘后,使人们得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新史料,知道了很多新内容,从而也能够对比《史记》而修正其中的不少错误,特别是有关六国纪年的错乱。

4、《竹书纪年》有古本和今本之别。西晋时发掘的《竹书纪年》,到宋代时已经失传。后来人又整理出版了新的《竹书纪年》。然而史学家们发现,新的《竹书纪年》,也就是流传下来的《竹书纪年》中很多内容是错误的,这样其史学价值就大大降低了。于是原来被发掘的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流传下来的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5、由于《古本竹书纪年》在战国史研究上非常重要,所以史学家们想要尽量重现《古本竹书纪年》。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尽管《古本竹书纪年》已失传,但是其片段往往在宋代以前的其它史料中被人引用。正是因为这点,《古本竹书纪年》得到了很多研究。比如一楼提到的,王国维就曾致力于其考订。


《竹书纪年》可信度高吗?

古本《竹书纪年》可信度高。古本《竹书纪年》是战国魏之史官撰著的编年体史籍。至少,此书中,载录了不少重要的史料,甚至比《史记》记载的关于战国时期的史料应该更接近和详细。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也就是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盗挖战国魏王墓。有人说,这事儿是在280年,还有人说是281年,按照《晋书》记载,当为279年。盗墓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竹简,多有散失。官府听闻后前往收缴,又有不少损佚。后来,当时不少著名学者,如荀勗、和峤、束皙、卫恒等,参与了竹简的整理,共集成七十五篇。今天我们看到的《竹书纪年》其实已经不是西晋出土时验的那一份原本,因为在宋代后,正本与考本均告佚失。《竹书纪年》面世后,引得不少人据此订正过往历史,因而也受到强烈抵制,使此书影响由盛转衰。至宋,很少再有人看到此书,也很少有人引用了。宋以后,有人抄录《宋书.福瑞志》作为附注,托名梁沈约注,造成一部《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我们现在看到的《竹书纪年》事实上是《今本竹书纪年》,这本《竹书纪年》是经历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里面的史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古本《竹书纪年》的可信度有多高?

这个可信度问题要分期看,范祥雍、方诗铭等做过辑佚工作的专家也早就给过答案。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当代史”——即战国史,其对当时各国世系和事件纪年可纠正《史记》的部分错误和缺失。春秋部分流传下来的不多,多可与《春秋》《左传》参看。西周以前,尤其是五帝时期的残存条目,属于经千百年流传至战国的传说,价值低于春秋战国部分。首先,现在我们看到的《竹书纪年》跟晋朝首次发现的《竹书纪年》都不一定是一样的。中间失传又重新整理过,明朝有一版,清朝有一版。读史使人明智。其实大家要知道,历史是后人书写的,同时历史也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本身就是带有立场的。所以大家读历史的时候,要有一个习惯,这个历史故事是谁写的,从写故事人的立场去看故事,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竹书纪年》就拿最颠覆的尧舜禹的故事来做一个分析。《史记》里是尧禅让舜,舜禅让禹,有德者居之,一片祥和的上古世界。而《竹书纪年》里,舜为了争夺首领位置,囚禁了尧,还不让尧和自己的儿子丹朱见面,而禹又夺了舜的首领地位。我觉得两个故事都可能是真的,也都可能是假的,如果没有时光机回去见证或者从出土的文物里找到确凿证据的时候,哪一个版本都可以。魏国是三家分晋,晋朝是多了曹魏的江山,他们的统治者希望人们相信即便是上古帝王尧舜禹也是夺权争利的。而为何晋朝发现的《竹书纪年》会失传呢?也许就是后面的统治者还是更需要尧舜禹他们是和谐禅让的上古首领而已。所以,历史是不能全部相信的去读的。是要读出来属于自己的理解。我很喜欢那句话,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了埋在时间里的真相。

《竹书纪年》出自哪里?这本书讲的什么内容?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修史书,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魏国直到魏襄王二十年(-299年)的历史,在西晋时期发掘得到。由于是写在竹简上,并且采用的是编年体,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史书,由于相对其它方面的作品流传面窄,基本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记述战国时的大事,基本依据秦国的官修史书和纵横家们的作品。前者记述过于简单,而后者往往充满了虚构的故事,所以司马迁本人也认为战国史事难以考证。但是《竹书纪年》被发掘后,使人们得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新史料,知道了很多新内容,从而也能够对比《史记》而修正其中的不少错误,特别是有关六国纪年的错乱。《竹书纪年》有古本和今本之别。西晋时发掘的《竹书纪年》,到宋代时已经失传。后来人又整理出版了新的《竹书纪年》。然而史学家们发现,新的《竹书纪年》,也就是流传下来的《竹书纪年》中很多内容是错误的,这样其史学价值就大大降低了。于是原来被发掘的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流传下来的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由于《古本竹书纪年》在战国史研究上非常重要,所以史学家们想要尽量重现《古本竹书纪年》。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尽管《古本竹书纪年》已失传,但是其片段往往在宋代以前的其它史料中被人引用。正是因为这点,《古本竹书纪年》得到了很多研究。比如一楼提到的,王国维就曾致力于其考订。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RD1BE9YrTU9j0TK8rc4fw?pwd=g6em 提取码: g6em

上一篇:三更饺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