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

时间:2024-11-11 09:03:37编辑:思创君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人,心里都是什么想法?

一、恋母情结的男人有这些表现1、不承担责任、缺乏主见和独立性。恋母情节的男人一般从小到大基本什么事情都是妈妈一手安排,所以即使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是要妈妈拿主意,要经过妈妈的同意才敢去做,有时需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由于过于依附母亲,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在社会上也是一个懦弱的人,缺乏自主意识。面对困境或者失败,很难独当一面,只会逃避责任。2、特别黏母亲。恋母情结在小的时候,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直到长大后还未摆脱恋母情结就相对复杂起来。所以小时候恋母最明显的,就是表现为特别粘着母亲,比如喜欢和母亲睡觉,不愿意和母亲别离,哪怕很短的时间。甚至有的恋母严重的就算结婚了还要跟母亲住一起,什么事情都跟母亲商量,甚至有时都不会跟自己妻子商量,所以恋母情节的男人会是婆媳矛盾的根源。3、喜欢姐弟恋。拥很多长大后,仍有恋母情结的男人,由于在心态上的认知,容易对年龄大的女人产生好感或性欲, 在他成年后寻找伴侣时,也会下意识选择跟母亲有些相似的年龄大点的女人,恋了姐姐型的女人。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妻子更不能容忍丈夫对母亲的无条件服从,所以家庭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二、恋父情结的女人有这些表现1、创伤体验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女孩会慢慢恋了父亲。2、不安全感在童年时期失去双亲中的任意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态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3、极端的内向在人格上表现为极端的自恋。如从张爱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这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沉默不说话,按照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学的回忆,张爱玲是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人,这种安静用文学语言来说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静,就是这样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一个女孩子,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背叛以后,她就恨不得自己死掉,恨不得把母亲杀死,这种人格便是那种极端自恋的人格表现。

恋母情结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引言:很多人其实都能够发现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总是会有一些恋母的情结。恋母情结人的心里其实都是非常在乎自己的母亲。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母亲的看法,什么事情都要遵循母亲的意见。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恋母情结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一、没有责任感缺乏主见小编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说你有一个恋母情结的男朋友,那么这样的人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妈妈安排的。小编不建议你跟这样的男生在一起,因为如果说时间久了之后,你就会感觉非常的累,男朋友根本就不在乎你。这样的男朋友再出去做什么事情之后都没有主见,必须得问过他妈妈,同意了他才能够做。二、黏他的母亲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恋母情结的人都比较黏他的母亲。在长大之后,其实这种男生永远都不能够摆脱恋母。喜欢黏着自己的母亲,喜欢和母亲睡觉,不想跟母亲分离。有些男生在结婚之后,明明有了自己的妻子却还是要跟母亲住在一起,不愿意跟母亲分开,这就是典型的恋母情结的表现。如果说你有这样的男朋友,你就会感觉特别的累,男朋友完全都不会在乎你的看法。三、应不应该跟恋母情结的人谈恋爱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跟恋母情结的人谈恋爱,小编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跟这种男生在一起。这种男生的心里往往都只有自己的母亲,就算你跟他在一起,当时他会很喜欢你,但是大多还是会考虑自己母亲的感受。永远都不会把你放在第一位,小编也不介意你跟这样的男生在一起。跟这样的男生在一起,自己受到的除了伤害还是伤害,没有任何的好处。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情结又称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亦译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源于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父娶母的神话故事。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

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根源于何处

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根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恋母情结的成因: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作为选择对象。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通常来说,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强化了这种倾向,也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二、恋父情结的成因:恋父情结的关键诱因,是成长中父亲的缺失(father absent)。有恋父情结的人会觉得当自己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总是缺席。比如,他可能觉得生活中好像父亲常常不在身边。在那些“丧偶式育儿”的家庭里,父亲将养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也很少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事件,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生命中缺乏父亲的陪伴。

上一篇:机动战士高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