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

时间:2024-11-11 16:27:45编辑:思创君

范晔是什么朝代的

范晔所处时代:南朝·宋。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加号宁朔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主要作品据史载,范晔的作品除《后汉书》外,尚有集十五卷,《和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 ,《百官阶次》一卷,《齐职仪》五十卷 ,皆佚。存世仅有《后汉书》《双鹤诗序》 [48] 《乐游应诏诗》。历史评价李延寿《南史》:“夫令问令望,诗人所以作咏,有礼有法,前哲由斯播美。观夫范、荀二公,并以学业自着,而干时之誉,本期俱不为弘。虽才则有余而望乃不足。蔚宗艺用有过人之美,迹其行事,何利害之相倾。”刘昭:“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刘知几:“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章太炎:“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陈寅恪:“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邵晋涵:“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

范晔的是谁?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范晔出生于士族家庭(顺阳范氏家族),曾祖范汪仕东晋,官至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进爵武兴县侯,传至伯父范弘之;祖父范宁历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为东晋经学大家,著有《春秋榖梁传集解》;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 范晔虽出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据传范晔为母亲入厕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自幼酷爱读书,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义熙十年(414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元嘉七年(430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部郎。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范晔的生平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南朝刘宋时的 历史 学家。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生平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 医学 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 政治 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 决定 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字为“砖”。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范晔后来讲:“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这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 经验 相对照后,他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四知范晔
  范晔是中国古代南北时期南朝宋的史学家。他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尤其是在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让人惊叹。著名的史书《后汉书》就是他所编写的,该著作不仅结构严谨,用词精炼审慎,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史书的优点,因此他的这本著作也和《史记》、《汉书》、《 三国 志》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从汉光武帝开始一直到汉献帝时期的主要历史,其中比较有名的 典故 有讲述东汉名臣杨震的典故的“四知”等。

  “四知”这个典故主要体现了杨震清正廉洁的一面。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一个十分贤能的人,于是便派人去征召他。并推荐他为秀才。此后杨震因为政绩突出,而多次得到升迁,一直做到了荆州此时和东莱太守的职位。一次在他赶赴任职的州郡时,经过了一个叫昌邑的地方,而他从前举荐过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在这里担任县令。王密于是便来 拜访 杨震,到了晚上的时候,王密拿出十斤银子想要送给杨震。但是杨震说道:“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现在是夜里没人会知道的。杨震却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之后羞愧地走了。之后杨震调动到涿郡担任太守。他十分清廉,不肯接受私下里的拜见。他的子孙经常吃蔬菜,出门也是步行。他的一些朋友想要让他为子孙置办一些家产,杨震没有答应,他说:“让后世之人称呼他们为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称号送给他们,不是很好吗?”。这就是一代名臣杨震的作风。

  这个典故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正是因为里面的记述,让我们知晓了杨震这样一个两袖清风的贤臣。
  范晔与汉书
  提起范晔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对此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提起《后汉书》这本史学巨著,相信对历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而这本被后世之人和《史记》、《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前四史”的史学巨著就是出自范晔之手。

  先来了解一下范晔。他生于公元398年,字蔚宗,顺阳即现在的河南南阳淅川人,是南朝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身份比较尊贵。他在元熙二年即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之后,他应招出仕,担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的冠军将军和秘书丞的职位。在432年的时候,他因为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巨著《后汉书》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他在440年投靠了始兴王刘浚,此后担任过后军长史、左卫将军等职务。范晔在445年因为参与刘义康谋反之案而被发现,最后被诛杀。享年四十八岁。

  范晔所编写的《后汉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一共技术了从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这期间195年的壮阔历史。全书分为了十纪、八十列传。而流传到现在的版本还加上了由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续编的八志。范晔曾经提到过自己编写《后汉书》的目的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如此明确地提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他是第一个。因此范晔对于史论十分重视,这也由此成为了《后汉书》的最大特点。

  虽然范晔最后的下场非常悲惨,但他留给后人的史学巨著《后汉书》将一直被我们传承并铭刻在心中。

猜你喜欢:

1. 晋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朝代

2. 南朝陈国皇帝列表

3. 北朝皇帝列表大全

4.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5. 上下五千年的朝代顺序


范晔简介资料_关于范晔的故事

范晔简介资料_关于范晔的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因触怒皇帝而受宫刑,常使后人扼腕不平。但他毕竟有幸完成了伟大的史学名著《史记》。比司马迁更惨的史学家恐怕当推《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初年的范晔(ye)了。他因事被杀.致使《后汉书》无志而终。 范晔(ye),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浙川县)人.公元398年,出生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士族家庭.祖父范宁是东晋著名的经学大师、《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作者,官至豫章太守。父范泰入宋后,拜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士族制度盛行的东晋南朝,以范家这样高贵的门第,范晔本该万事如意。但他的母亲只是父亲的妾,范晔便属于庶出(正妻的子女叫嫡出).在当时,嫡庶间界限分明、嫡子和庶子在家庭的地位和权力差异很大。更不巧的是,范晔的母亲又偏偏在去解手时把他生在厕所里,前额为砖头所伤。于是.,更成了被人嘲弄的对象.家里人在背地里管他叫“砖”,以表示对他的极端鄙视。 在这样的家庭里,小范晔自然免不了遭人白眼,动辄得咎。 在白眼和嘲弄之中,范晔度过了幼年时期。懂事之后,他渐渐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无法改变这种家庭环境,但他可以用读书来排解和忘却屈辱及痛苦。他天资很好,又自强不息,所以学业进步很快,青少年时代便“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颇有些名气.嫡兄范晏嫉妒他的才能,常常指着鼻子骂他:“你人小野心不小,我们家的门第早晚要坏在你的手里。”父亲也不很喜欢他,便把他过继给了从伯父范弘之。后来伯父死,他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成年以后,他历官宋高祖相国椽、彭城王刘义康冠军参军、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范晔性格倔强,虽然身在官场,却讨厌官场上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的狐媚之风。他通晓音律范晔简介,能谱新曲,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宋文帝元嘉初年,范晔正在尚书吏部郎任上。文帝刘义隆知道他的音乐才能,也知道他倔强的性格不便明讲,便屡次暗示,想让他给自己弹奏几支曲子。然而范晔却故意装傻,毫无反应。 有一次,文帝大宴群臣。酒过三巡之后,宋文帝还想让范晔演奏,知道暗示无效,便索性乘着酒兴对他说:“我想唱支歌,爱卿给当当伴奏吧I"君臣之间,话既讲明,自然不能拒绝,范晔只好奉命弹奏。等文帝一唱完,他随即放下了乐器,表示不肯再弹。对皇帝尚且不愿讨好,朝中大臣便更不买帐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范晔如此清高方正,自然也免不了朝臣的嫉恨和排挤. 432年,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去世。由于范晔曾做过彭城王僚属,所以应邀出席葬礼,但他怎么也悲伤不起来,也不会装腔作势。出殡前的一天夜里,他和他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喝起洒来。后来,喝得高兴,忘记了场所和利害,竟推开窗户,听挽歌为乐。刘义康得知此事,大为恼火。明处不便发作,便在皇兄那里暗进谗言。不久,范晔便遭贬出京,到宣城出任太守去了. 这次打击,使范晔对社会,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政治的热情淡漠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却空前地浓厚起来。他对东汉那些名士最为敬佩,所以对东汉的历史也极有研究。当时,关于东汉一代的史书已经很多,但范晔对诸家的著述都不大满意,便决心写出一部体例更新、文笔更美的后汉书以流传后世,同时也借写史倾泄爱憎,寄托感情。 从任宣城太守开始,他充分发挥自己博通经史、文笔优美的特长,发愤撰写《后汉书》,经过十几个寒暑范晔简介,范晔完成了《后汉书》的八十列传,共一百卷(因为纪传分上下)。正当他孜孜钻研、夜以继日搜集资料,撰写十志的时候,被人告发参与谋立刘义康的事。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范晔被捕杀。《后汉书》的十志也就胎死腹中,永难间世了。这不能说是史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由于范晔的文学和史学修养较高,他撰写的《后汉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书中极少重复和疏漏.此书一出,大家争相传阅,而其他各家后汉书除袁宏的《后汉纪》外就逐渐被淘汰了。 他写的《后汉书》体例虽与《史记》、《汉书》相同,却又并非照搬。范晔根据历史特点的不同和自己的见解,创立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个新的类传。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曾先后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集团,两次大兴党锢之狱,以镇压名士官僚集团的反抗。 那些被指斥为党人的名士,大多是抱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范晔用同情和颂扬的笔调表现了党人的正直节烈,生动而感人。《列女传》是给有特殊表现的妇女设立的,不仅注意节操,而且尤重才行品德,如载有女史学家班昭和女文学家蔡琐的事迹,就是名证。《文苑》、《独行》、《方术》、《逸民》等新创类传,也各有所长,遂为后世修史者长期沿袭。


范晔简介_百年孤独范晔_范晔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早年经历 范晔虽出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据传范晔为母亲入厕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范晔自幼酷爱读书,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义熙十年(414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元嘉七年(430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部郎。 著史立说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时范晔的弟弟范广渊为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于范广渊处饮酒,开北窗欣赏挽歌为乐。刘义康大怒,降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因被贬职,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痛苦。通过研究史事,范晔打开了眼界,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一腔热情,范晔终于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后汉书》为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书成后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孤高疏狂 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晔任满,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次年,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宋文帝欣赏范晔的才华,并未将他治罪。元嘉十七年(440年),服丧期满,范晔投靠兴王刘浚,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刘浚任扬州刺史后,不问政事,一应事务全部委托范晔。因此范晔仕途畅达,不久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故作不知,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请你为我弹琴。"范晔只得奉旨弹奏,文帝歌一唱完,范晔马上停止弹奏,不肯多弹一曲。范晔虽然不曲意逢迎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左卫将军)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范晔为人不藏心机,遂作《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范晔把庾炳之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范晔更为同僚所不容。 召祸之由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刘义康有恩于其父,便联络朝臣,密谋反叛,更立刘义康为帝。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孔熙先首先留意的对象。孔熙先首先结交范晔的外甥谢综,谢综为报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荐给了范晔。孔熙先认识范晔后,倾全力伺候范晔,并拉拢范晔赌博,故意输钱。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于是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孔熙先见时机成熟,就尝试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被范晔拒绝。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频致歉意,范晔终于参加进来,决心反叛朝廷。叛乱始末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静南下论道,宣扬江州将出天子(即江州刺史刘义康);为增加谋反成功率,孔熙先又命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到臧质军中任宁远参军,并联络许耀(法静的妹夫范晔简介,时任台城队长,在宫中值班),以为内应。孔熙先又勾结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便将谋反计划告诉了丹阳尹徐湛之。徐湛之告诉范晔,臧质非常赞成他们的行动,必定会邀请萧思话一同举事,不用担心兵力不够,只须坐等良辰到来。于是他们互相设置官职:徐湛之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为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为右卫将军等范晔简介,凡是他们一贯讨厌或不附从刘义康的,又另抄一本,以便将这些人处死。孔熙先见事情进展顺利,命其弟孔休先草拟檄文,并要求范晔起草政变宣言。于是,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作书给徐湛之,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外出边镇就任,范晔等人便约定在这天举事,但由于没有约好,政变未能如期举行。 身死事哀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文帝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当夜,文帝遣人秘密收捕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会聚东阁,质问范晔为何谋反。范晔在仓猝之际非常恐惧,慌忙否认。文帝告知其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认,又摆出书信证物,范晔遂承认谋反事实,表示"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第二天,范晔被送入狱,询问徐湛之关押何处,才得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于是,范晔称病请求更换狱所,得以和谢综等人成为隔壁。范晔告诉他们告密者是徐湛之,并作诗感叹:"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范晔入狱后,以为自己会被即刻处死,不料因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未见结果,范晔以为尚有生存希望。孔熙先讥讽范晔怕死,范晔感喟地说:"可惜!满腹经纶,葬身此地。"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史学成就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范晔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述其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 历史评价 《南史》:"夫令问令望,诗人所以作咏,有礼有法,前哲由斯播美。观夫范、荀二公,并以学业自着,而干时之誉,本期俱不为弘。虽才则有余而望乃不足。蔚宗艺用有过人之美,迹其行事,何利害之相倾。"刘昭: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刘知几: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章太炎: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陈寅恪: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邵晋涵: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王先谦:范蔚宗氏后汉书拔起众家之后,独至今存。至于比类精审,属词丽密,极才人之能事。王鸣盛: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美深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程千帆:魏晋以降,骈俪大兴。诸撰史者,多遵班轨。洎乎范氏,遂弥复究心于宫商清浊,赞论则综缉辞采,序述则错比文华,而文史凡于不别矣。


上一篇:五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