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时间:2024-11-13 15:34:26编辑:思创君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昨天在家看了部电影《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豆瓣剧情介绍:

某外国城市,来自韩国的女演员英熙,正因为和国内一个已婚男子的恋情而备受压力,她放弃了一切,甘受千夫所指以此表明心迹。他说会去找他,但她并不相信。在熟识的朋友家吃过饭,她去了海边。她认为朋友不会理解这段感情,但还是问道:“他会像我思念他一样思念我吗?”

韩国江陵。几个老朋友的聚会。起初气氛有点尴尬,喝了些酒之后,英熙想吓吓他们。她表现得冷漠又不近人情,但他们反而喜欢这样。酒终人散,英熙独自去了海滩,发泄重重心事似雾般消散。她想知道,爱在生命中到底有多重要?



我的观影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这部电影与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处于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困境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对待感情采取一种超然物外和玩世不恭态度的男主人公托马斯的精神困境在于:一方面,他离不开那些情人们,另一方面他又忘不掉特丽莎从噩梦中醒来的样子,虽然特丽莎知道托马斯很在乎她,可对于托马斯的性友谊,她没有办法摆脱嫉妒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特丽莎既无法忍受,又害怕失去,所以只能整夜整夜地做着噩梦。

托马斯因此既无法轻松地跟情人们幽会,又无法让特丽莎安心和快乐起来,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轻与重的关系。

最后托马斯让步和妥协了,他放下了自己众多的性伴侣们,放下了他所一直向往的那种自由,浪子回头,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

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英熙也遭遇着同样的精神困境:她放弃一切,来到海边,是为了逃离那个已婚男人的世界,救赎自己的灵魂。她把爱情看得那么重要,搞得自己不堪重负,也许到最后她才会发现自己坚守的东西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一场过眼云烟罢了。

是的,英熙之所以会这么痛苦,在爱情中处于一种被遗弃的弃儿状态,是因为她进入到了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当中,并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摆脱沉重的精神束缚,对外在世界决绝地抱着一种通透超然和玩世不恭的轻松态度,似乎才是真正的解脱和救赎之道。


然而,这种轻逸同时又是一种远离大地的无根的漂浮状态,所有的逃离和背叛走到极端,就会迷失在虚无和厌世里,变成另一种负担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同,到底应该选择轻或重,这取决于你的人生态度。

可以肯定的是,生命不能重新来过,我们不能预测哪一种选择会更好。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出选择,然后背负选择的结果。

让我们从英熙身上吸取教训吧,擦亮眼睛去分辨什么是真爱,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够尽早脱离不健康的关系,进入到真正温暖、亲密的爱情关系当中。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一种解读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讲述年轻演员英熙(金敏喜饰)在和年长导演维持一段痛苦的恋情后,选择分手去国。异国他乡,藕断丝连,影片第一段就是这样的故事背景。她爱这个男人,但这种爱让她感觉很累。在夜幕降临的海边,英熙向朋友倾诉,努力排遣弥漫周身的孤独。影片第二段,英熙回到韩国,遇到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海边还遇见了她的恋人导演。他们在小酒馆谈起当年,导演为之后悔,流泪,痛苦。


整个影片充满大量对白,英熙不断和朋友谈论人生、爱情、孤独,尤其在影片第二段,英熙和老友以及恋人相聚,两次酒席间均一度出现情绪过于激动,英熙借着酒劲直率地发泄着内心的不满,例如在和老友相聚的时候:


这种愤世嫉俗的情绪化宣泄,起因是看到朋友在生活中丧失锐气、被生活打磨得只剩苟且,而直率的英熙却始终坚持自我(假如影片第一段英熙说的这些话可信:“你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不过是可以活的像我自己,不动不摇,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活得像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如此迥异,他们对爱的理解当然会大相径庭。换言之,经历过痛彻心扉的英熙,看到身边这些麻木、丧失生活感受能力的老友,已经急不可耐想劈头盖脸来一通:你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生活、爱情。


对比这些在座的老友,英熙确实算是清醒且痛苦的。但她真能如她自己所说的,“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活得像自己”吗?

回到影片第一段,英熙跟朋友谈到分手的原因的时候,她说“喜欢他,爱他”,但“我无法承担”“感觉特别累”。这里,哪个是她自己,“喜欢他,爱他”的是她自己,还是“无法承担”“感觉特别累”的是她自己?实际上,真正的她自己和她的那些老友面临同样困境:纵有爱的想法,却无力承担爱的痛苦。而区别只是,英熙的那些老友选择麻木,沉湎于爱的谎言中;而英熙直面“爱他”“感觉特别累”的痛苦。




这种痛苦具有让人窒息的强度,或者说跟让人幸福的强度成正比。回到影片第二段的第二场聚会对谈,也就是英熙和她的恋人导演久别重逢后的敞开心扉,导演讲述了自己痛苦,并且赠送了她一本书。导演痛苦的念出书的开头给英熙听:


导演的这本书出自他痛彻心扉后的幡然悔悟。赠送给英熙,并且说非常适合她,这显然是说他们二人相爱时,他们都缺少勇气。这也很好解释了英熙在老友聚会上的宣泄——她看似在对别人的生活愤怒,但最终,她愤怒的是别人身上的软弱,这些软弱也深深潜藏于她身上,这些软弱才是她“爱他”但“无力承担”的原因。


在第一段的结尾,英熙孤独地漫步在夜晚的海边的时候,有个陌生男子把他扛在肩上。这个男子之前在公园出现过,在影片第二段又出现在英熙租的房间中。





这个陌生人究竟是谁,影片没有任何交代。但电影似乎在利用这个陌生人提供一种可能:如果英熙不是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英熙和这个陌生男子是否可能相识、相爱?如果说在第一段这个陌生男子是实际存在的某个人的指涉,那么在第二段,他完全变成一种生活可能的指涉。而无论是哪一种指涉,都无法挽救英熙于痛苦、孤独,这似乎让英熙的爱具有了不幸的宿命,或者换个说法:任何爱的可能、生活的可能都无法避免其本身幸福和不幸、甜蜜和痛苦的两面辩证。电影把爱展现为甜蜜且痛苦的,一众人物在“爱的辩证”面前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从而引发各种内心矛盾和外在冲突,以英熙和导演的最后冲突和和解让影片达到高潮,并且以独自在海边的英熙从睡梦中惊醒(象征女主英熙走出痛苦、孤独)来结尾。


整部影片对白堆砌,辞藻颇具说教,但室内戏冲突不断,尚算吸引力十足。


上一篇:高压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