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经

时间:2024-11-13 22:49:45编辑:思创君

度人经为什么不能随便念

因为度人经是道教经典,道教诵经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不能随便念。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以“无量度人”为主要核心,在道教中的核心经典。道教诵读经文有许多禁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许多佛经中明言:“保而敬之,不是人勿视。”是说不能将经文交给_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们听。防止其不相信大路,反倒言出诽谤,自惹殃咎。如今的授经并_有之前那般庄重,可是一些关键的佛经是必须请师傅教给,别名“过经”。过经典礼后,授经师傅要给徒弟授课念经的方式,经文要意等。


度人经为什么不能随便念

因为是严肃的,需要正襟危坐,恭敬诚心的去念,不能轻慢。道教经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笔书录,至尊至贵,不容丝毫亵渎。所以很多经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视。”是说不可以将经文拿给没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听。避免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毁谤,自惹殃咎。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被后世明代《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号称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一切法界之源头。是道教太上洞玄灵宝派的核心经典。过经的意义:主要是在于识字。因为古人的识字率很低,道经中相比一般通俗读物又有很多的生僻字,所以需要师父教徒弟认字。在清朝的时候道教教团整体文化水平下降的很厉害,所以过经这种从原来的对俗人变成了在教团内普及。根据吉冈义丰的田野调查来看,民国时期道士出家的机缘大概有四类,或因宿植慧根,自幼立志入道,或因躲避世间疾苦,遁世修道,或因家境穷苦无人抚养,弃俗入道,或因体弱多病,难以立业。但据其描述“出于第三、第四理由的出家者占了大多数。因此素质优秀的道士寥寥无几”。

度人经出自哪里?

出自楷书《度人经》帖《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原文: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美,悲歌朗太空;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束诵妖魔精,斩馘六鬼锋。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译文:人的一生之道路虚虚渺渺看不清楚,修仙了道的路途茫茫无际不好把握,人生歧途的鬼之道路确能够满足人的一时贪心欲妄之乐趣呀!当“人”就要走能够平安生存之门,修仙了道就要贵重生命求得能够更好的为他人做事,而进入“鬼的道路”则考虑的是贵在如何“终了”了。修仙了道者常自然吉利,进入鬼道者常自然凶恶;所以道德高尚者自然清静无为而心灵美!莫要“悲歌朗太空”:但愿天下的人“唯道是从”成诸事;不愿人欲充斥破坏了天地万物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的生存陷入穷窘的境地!北都泉苗府,其中有万千鬼的群体。东曰:六天魔鬼常欲遏截命算,断人生门,欲人死也。幽栖曰:夫鬼之为理,常刻人算寿,欲人早终,截人生根,断人命门,故上云鬼道贵终,当人生门也。 东曰:阿人者,魔王自共语也。诵咏咏洞章,以召北酆之魔鬼,不得妄为杀害,有犯即斩,以佐天治也。幽栖曰:阿者,何也,何人能歌此空洞之章,摄御罗酆之鬼,则无遏算之虑,自远夭伤之息。罗酆,北都之山名也。东曰:束,缚也。馘,灭六天群魔也。峰者,魔之总名也。故祝六天魔鬼云:天蓬、天蓬,九元杀童,此之谓也。魔王歌此曲,扫灭众魔精也。幽栖曰:束者,拘录也。送者,斥逐也。斩者,截首也。馘者,割耳也。若能歌诵此章,则妖魔可以拘录,可以斥逐,可以截首割耳矣。六鬼峰者,即酆山有六峰,峰各一宫,既有六宫,故云六鬼峰。一宫周回千里也。少微曰:阿人,魔王自称也。断首日斩,截耳日馘。六鬼者,六天鬼贼也。锋言其先。锋者,锋锐也。魔王言我受符命,常歌洞章,制摄酆都,束送魔鬼,有为祆害则刑戮绝之也。玄英曰:诚谓截其左耳也。杀鬼众多,每於一身,但割取其左耳,献上魔王,明其杀数多少。左耳属阳,故取之也。诸天之气宽广无边的样子。清楚的说明,我的道日益兴旺昌盛!扩展资料《度人经》是道教“天字一号”的经典。在明朝修《正统道藏》的时候,正统道藏的排序是根据《千字文》来的,《度人经》被列为“天字一号”,足见其地位之崇高。关于《度人经》的传承,有这样的说法。当时在始青天中、宝珠之内,元始天尊说法度人。玉晨道君受此灵文,就是《度人经》。玉晨道君把《度人经》秘藏在天上的琼楼秘馆之内,是不轻易传给下界之人的。后来西王母哀愍下界众生,受阳九百六之灾的伤害。于是亲自上玉京山,恳请元始天尊准许将此《度人经》流布给下方修道之人。当年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天真皇人,其中就有《度人经》的内容。后来句曲葛玄去会稽访道,在上虞山上,遇到了太极仙人。太极仙人传授给葛玄真人灵宝经书,其中《度人经》被列为上品。故学道之士,莫不以《灵宝度人经》为宗。在唐代,道士的认定考试就要测试三部经典:《度人经》、《道德经》、《黄庭经》。因《度人经》比较复杂,所以唐皇特许可以《黄庭经》代替《度人经》。明朝修《正统道藏》的时候,把《度人经》放在《道藏》的第一卷的原因,再次肯定了《度人经》的重要。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着追求。道教强调“道以人弘,教因师得,若不度人,则法桥路断,所以弘教,先在度人。”《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就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度人经》能为道教各派奉为核心经典,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不同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如高道的讲经宣道,坛场的斋醮科仪,唱道情的讽世劝化,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以及现在举行的授箓法会,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并且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修成仙道。《度人经》宣扬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早在东晋时期,《度人经》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境界。《度人经》提出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它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乃至政治争端等问题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谋略。《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传统核心价值理念,对提升个人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抱朴守真”的生活观。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道教认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二、是“尊道贵德”的人生观。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对于内心是一种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实,问心无愧,心胸坦荡,自然心平气和,无忧无虑,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纯,甚或道德败坏,损人利己,则是心神不安,难得清静,往往杂念丛生。三、是“知止知常”的应世观。道教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修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自然人我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四、是“虚怀若谷”的包容观。这是道教“内以修仙,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涵养。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五、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六、是“和光同尘”的处世观。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仙道经

度人经简介

度人经简介   《度人经》为重要道教经典,全名《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以下简称《度人经》),撰人不详,收录于《正统道藏》,为《正统道藏》中所收录首部经典,此经共61卷。自陈国符(1914-2000)的研究以来,已知其第1卷为公元4世纪末出现,由东晋葛巢甫所传10部35卷灵宝经之一,属最初古灵宝经的一部分。《度人经》第1卷在陆修静(406-477)所整理《灵宝经目》中属第15号作品,成书年代为437年前已经出世的早期灵宝经。在此经中说明,《度人经》为太上大道君传授于元始天尊,传教于世。《度人经》很早便取得在灵宝经中的突出地位。在5世纪末即有注疏的出现,至唐代所有的注疏者都只致力于1卷本的《度人经》的解释,并且奠定了道藏第1号经典的地位。   《度人经》以「无量度人」作为此部经典的主要核心,也是一部以拔度生死概念并具有特定度亡仪式的灵宝经。不论是在说经或诵经的功德上或是定时行道上,在元始天尊说此经时所发挥的功德主要表现在对于聋、盲、哑、跛、久病者的疗愈;返老、强幼;未生者生成、已死者更生,并且对于不同的受度对象有着不同的救度方式。 ( ) 《度人经》皆是强调此经的度亡功能。《度人经》记述了天界语言,称为「大梵隐语,无量之音」。而在另一部灵宝经《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中则解释说明了《度人经》中的「大梵隐语」。《度人经》的特色在于经文内借鉴与吸收了部分佛教的词语与思想,这在学界已多受到讨论与证实。   《度人经》篇章结构的部分,在第1卷中初唐高道张万福将《度人经》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道君前序、经文2章(〈元始洞玄章〉、 〈三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大梵隐语、道君后序。此经前序自「道言昔于」为始,叙述元始天尊说经的过程,至「东向诵经」做结尾;中序自「三界之歌章」之后「此二章并是」至「洞明至言也」;后序自「此诸天中」至「大量玄玄也」。在第1卷中,主要以玉晨大道君的「道言」为使,内容为诸天神人有听闻经教者,可免除幽冥之苦难,或事叙述元始天尊讲经说教之情形,发挥济世度幽的目的,并阐明天尊以度人为旨。《度人经》卷2至卷61的部分为北宋末所形成,每卷各自有各个品目名称,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阴阳五行之论,阐述宇宙初开的浑沌、诸天形成与天地的运行;第二类属消灾避邪、驱鬼镇煞之术;第三类属养神长生之法。   《度人经》做注的作品丰硕,有南齐严东、唐代成玄英(约601-690)、薛幽栖及李少微四家,宋代陈景元(1024-1094)把此四注合编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现收入《正统道藏》中。另外,还有唐代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明代张宇初(1359-1410)《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度人经》为重要的一部道教经典,自传世以来即受到重视,也是初入习道者必读的经典之一。自唐代道举制度设立以来,《度人经》更成为了试经的重要经典之一。现今《度人经》多用于南部灵宝的道教丧礼拔度科仪或是北部正一的早朝仪节当中。南部的灵宝功德仪式以《度人经》为核心,强调透过济度来度人成仙,为亡者超荐拔度、解冤赦罪。在北部正一派道法二门的早午晚朝科仪中,早朝上坛道士于三界坛前转诵《度人经》。

道家渡人经是,用在什么道场的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庆祝][庆祝][庆祝]道家渡人经是,用在什么道场的:教化众生的道场。道教度人经是用来渡人的用途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摘要】
道家渡人经是,用在什么道场的【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庆祝][庆祝][庆祝]道家渡人经是,用在什么道场的:教化众生的道场。道教度人经是用来渡人的用途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的,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回答】


上一篇:应用统计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