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的《父亲》真是的刻画劳动人民的什么形象
罗中立的《父亲》真实地刻画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形象。《父亲》这幅画作中,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画家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作为农民的父亲的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这幅画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那些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罗立中的代表画作:1、 《收获》:创作于1999年,属于罗中立的第二个艺术时期,即从早期的写实主义转向表现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此幅画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画面中三个农民全神贯注打理麦子,壮硕的身材、厚实的手和脚、晒得黑中泛红的皮肤,无不生动地反映出劳动者的形象特点。2、《过河》:《过河》系列是罗中立喜欢反复描绘的主题,他在这个平凡无奇的场景中发掘了无限的趣味。在一系列的《过河》作品中,故事的叙述角度往往不同,有暮色中的归家者,有结伴的友人,也有打情骂俏的年轻人,均以共同渡过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重要性。3、《春蚕》:这幅画是罗中立从母亲的角度去构思的,白色的发丝、雕塑般的手臂,展现了一个辛苦劳作的母亲。虽然在之后的作品里,罗中立的绘画风格不再写实,风格变来变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作品一直都从乡土文化出发。
油画《父亲》的创作特点?
该画采用对称式构图,庄重而简炼,宁静而简朴。尤其是,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人物色彩深沉而富于内涵,容貌刻画得极为细腻、情感深邃而含蓄,背景运用“丰收”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苦”和内在的“美”。同时,作者在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的头像中通过放大细部的方法,描绘真实感和加强艺术感染力。在这里,细节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式的不加取舍地罗列,而是深思熟虑的、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20世纪70—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重要展览2015年06月19日,“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重庆”在重庆美术馆开幕。包括罗中立《父亲》等98件中国美术馆馆藏西部主题作品亮相,这是继中国美术馆收藏之后,《父亲》原作首次“回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亲
罗中立父亲在什么教材中出现过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
《父亲》中的这位纯朴的农人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作品编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插图。
谈谈你对近代画家罗中立的《父亲》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性灵,一种情绪,一个感觉,一段声音,它来自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强烈的直觉反应而没有刻意的附会。读过罗中立“我的《父亲》的成因”后,可以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善良是罗中立《父亲》人道主义的主要内涵。“因为,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那么多的理念,也不是从某种推理出发的。说到底是我长期对农民强烈感受的结果,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因此,我的激情很高,能够在三十七八度的夏天,只穿一件裤衩在五楼顶阁里把它画出来。我用最大的努力来表现我熟悉的一切农民的全部特质与细节,这是我作画全过程中的唯一念头。技巧我没有想到,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这我知道,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
然而在1979年,当这幅作品摆在人们面前时,成群结队的中国人都司空见惯地用他们熟练掌握的技艺,将政治内容或意识形态附会到一幅作品之上。20年后当罗中立再一次回顾当初不禁感叹:“当时《父亲》的社会性胜过艺术性,如果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地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是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罗中立的话启示我们反思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深层审美观,20年的风雨岁月过后,人们记住的是一个标志,但是当我们实实在在地走到这幅画作前,我们感动的却是创作者对农民的深沉感情,震撼于画作中“老农”所代表的那段历史的刻骨,而非那种所谓的社会性。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是应该感谢那个社会符号,还是应该反思《父亲》的全新价值。在中国的的现实社会中,罗中立《父亲》的艺术语言到底应该如何解析?
可以说艺术语言从来不失它的形象性。这一点推移到最原始的时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原始民族最早创作抒情歌谣,利用手势和动作最直接地表达内心质朴的情感。他们为一次饱餐吟唱,为一次部落舞会宣泄,为一次狩猎成功欢呼。我们或者不会称之为艺术,因为他有情无理由,有声无意,有节奏却没有词语的逻辑。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一次次“没有意义”的吟唱和欢呼喊叫中,诞生了抒情诗的萌芽,成为所有高级艺术形式的根源。我们不由感叹,原来那些最简单最直接的手势和吟唱才是最贴近人内心的,才是最真切的艺术本性。而现代社会的艺术家们,也许已经忘记了艺术语言初衷,我们已经开始成为概念的奴隶,成为社会体系和历史文化的附属品。我们也许已经失去了感受、体验的直观能力。
这让我不由想起最为成功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他最著名的《拾穗者》中拾捡麦穗的妇女,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一望无垠的麦田和烈日炎炎的天空。每一处细节都听从于他内心最本真的感受。而在19世纪的法国,正如十年浩劫中的中国,所谓的评论家和欣赏者总是用尽办法利用革命的话语方式刻意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霸道地把革命的意图附会到这件伟大的作品之中,扭曲了一代人的审美天性。他们的精神开始麻木和庸俗化,巨大的思想洪流就像一场可怕的疫情,侵蚀人的内心,让人在狂轰乱炸和惶恐不安中,只能变得枯燥无味、矫揉造作。
在庸俗的社会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评论工作者,想要评论任何时代的作品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只须看看作品中的主人翁是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主体,然后去寻找当时的评论家们对某类或某幅作品的评论,就可以找到作品那藏而不露的中心思想了。而当我们回归到《拾穗者》中,发现创作者本身的艺术灵感与所谓的“社会性”关联甚微,这一点我们从米勒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获得答案。米勒的创作皆离不开真实,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到描绘朴素的田园,表现质朴农民身上的真善美。他真实隐藏的不仅仅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和感受,而是他所亲身经历的艰辛和苦难的现实。米勒一生的大部分岁月,都在忍受着贫穷与饥恶的煎熬,他从不抱怨任何人,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牺牲和努力,面对生活的苦难艰辛,他往往更乐观于生活中的美,这就是他作品的艺术语言精髓所在。
米勒用最朴素直观的表达方式描绘一幅幅真实的场景,来再现他眼中劳动人民的美,可以说这与罗中立的《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站在巨大的油画《父亲》面前,能够真实感受到老农“那牛羊般的慈善日光的注视,听到他沉重的喘息,青筋的暴跳,血液的奔流,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感到他的皮肤的抖动,看到从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以及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这些都是罗中立所看到的农民的美,他与米勒一样,在那个创作灵感迸发的时刻,只想为农民说一点什么,而不关乎他人的评价。这样才使他们的作品更贴近人民的内心,也就回归到了最初的艺术本性。如果不带有任何色彩重新审视《父亲》,我们都会肃然起敬,有谁不会为父亲的敦厚、善良、艰辛所感动?那明明就是我们的父亲,那个从故乡走来,带着一身疲惫和辛酸的慈祥老人。当他握住你的手,却是大爱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