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木堡之变?你有哪些了解?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时的宦官王振,极力劝阻明英宗御驾亲征。最后出现了兵败结局,使得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皇帝被俘虏,对于明朝来讲,是一件奇耻大辱。如果朱元璋和朱棣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会气到从棺材板里跳出来。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征战沙场的经验,长期处于深宫的他,听信了王振的谗言,一心想要御驾亲征。可能在英宗眼里,瓦剌不堪一击,打仗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一众大臣口水说干,也没能改变英宗的决意。一、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的屈辱历史皇帝被俘是一件奇耻大辱,这样的事情除非出现在王朝末期,否则就难以让人接受。明英宗时期,明朝国力十分强盛;按照常理来讲,瓦剌几万人,不可能是大明几十万军队对手。可对方却完成了逆袭,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打败了明朝军队,更是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这一切都是明英宗不听劝告的后果,我想他在被俘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后悔和担忧。二、了不起的英宗,被俘还能受到礼遇被俘虏的皇帝,通常都不会有好的待遇,这一点可以参考靖康之耻。宋徽宗父子被捕时候,所受到的待遇,可以用非人来形容,连带他们的妻儿,也受到了金兵的虐待。明英宗朱祁镇,打破了这样一个传统。瓦剌俘虏明英宗之后,原打算利用他皇帝的身份,来长期勒索大明王朝,换取他们需要的钱财和物品。可朱祁镇自身的修养和为人,使得瓦剌对其十分尊重,也礼遇了这位被俘虏的帝王。后来即便失去了威胁,也没有降低对他的待遇,还将他礼送回国。明英宗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他被俘虏以后,能够被礼遇并送回来;又苦熬几十年,顺利回到了皇位上,并实施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土木堡之变的后果是什么?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对该王朝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土木之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对战双方是明朝、瓦剌。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449年7月,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在明英宗朱祁镇出发之前,朝廷有以吏部尚书王直为代表的官员反对皇帝御驾亲征,当时明英宗朱祁镇还是不顾反对出发了。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这个人物虽然是权宦,当时对军事、实战并不通晓,由于受到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在这次征战中,虽然说明英宗朱祁镇是御驾亲征,当时实际上是王振在指挥,虽然明朝这次对战瓦剌失败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在他身上,但是这次惨败,王振也要负很大部分的责任。 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后果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活抓、俘虏,这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来说,是一个非常屈辱的事情。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之后,他的弟弟明景帝朱祁钰继位。这也给后面明朝皇权交接混乱留下了隐患,如果明英宗朱祁镇没有被俘虏,明朝没有顾忌到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还是比较年幼不考虑让其继位等等原因,明景帝朱祁钰大概率不会继位,也不会发生后面英宗回朝、二圣并存的局面。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政治打击很大,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仅皇帝被俘虏,很多当时一起随军出征的文官武将也在这次败仗中被杀害,还有一部分人在英宗复辟之后也被清算。由于有这次皇权不正常交接,朝堂的党政也很严重,不少大臣为了自保,诬陷构害,也有很多无辜的朝臣被牵连。
明朝土木之变
#心动的瞬间#
术语表达
土木之变:蒙古瓦剌部大败明军的一场战役,因战役地点发生在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瓦剌部与明朝有朝贡贸易的关系,1449年,也先遣使2000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3000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赏品。权宦王振坚持一定要按实际人数给赏,而且大减马价。也先大怒,于该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大同。王振不顾群臣反对,未做充分准备,就挟英宗领兵50万亲征。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听到前线各军屡败后,因惧怕而退兵。回师到土木堡(河北怀来境),被瓦刺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英宗突围不出,王振被护卫将军用锤打死,此即“土木之变”。明军大量军事辎重、衣甲、器械,尽为也先所得,土木之变后,明朝对北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口语理解:
土木之变:明朝与蒙古瓦剌部的一场战争,因发生在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这场战争明军大败,之后明朝军事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处于军事被动防御阶段。
学者观点
谭超:明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历代帝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的华夷观,在太祖即位之初即布告天下召各国来华朝贡,而对于分裂混战却始终为心腹之患的蒙古,明廷根据“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的统治经验,对蒙古各部扶弱抑强,并通过朝贡和互市来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双方的贡市贸易自明成祖时成为定制,明朝还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贵重物品,以羁縻蒙古。脱欢与也先都十分重视与明廷的朝贡往来,随着东西蒙古的暂时统一,明蒙朝贡贸易体制也进入全盛时期。明朝“薄来厚往”的回赐政策成为蒙古封建主扩大使团人数的动力。事实上正统年间(1336年——1449年)蒙古历次朝贡,王振几乎都“以藻饰太平为名,赏赉金帛元算,凡所请乞,亦无不予。”这就为后来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伏笔。大规模的迎来送往,使明朝财政不堪重负。明朝方面虽欲扭转局面,但迫于形势而被迫如旧。有学者因此指出:“正统年间的朝贡已经脱出贸易常规成为也先讹诈的一种手段,在此背景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再次遣使朝贡,又虚报使臣人数企图多领赏赐,王振怒极之下,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即瓦剌所奏请的五分之一,由此惹恼也先习区兵南下,并最终导致 了“土木之变”的发生。(从朝贡贸易的角度看明蒙之间的矛盾)——谭超:《明蒙朝贡贸易矛盾与“土木之变”》,《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21期
于默颖:“土木之变”后,明朝对蒙古的政策演变为一种消极的固守应付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不再与蒙古使命往来,不再派遣使臣前往蒙古高原。明朝虽然迫于瓦剌的强势,不情愿地接受了蒙古庞大的朝贡使团,却坚决不再向蒙古派遣使臣。第二,经济上对朝贡贸易消极应付,多方限制,至嘉靖年间,顽固拒绝与蒙古进行通贡互市贸易,人为隔绝长城南北的经济联系。如限制蒙古朝贡使团人数,限制入京使臣人数,只允许极少数紧要使臣前往京师,其余绝大部分使臣只能留在大同等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第三,军事上消极防御,战守无策。明朝形成了主要依托长城(明代称为边墙)“固守边疆”的北边消极防御政策,以修边筑堡,摆边固守作为防御蒙古入边抄掠的一项主要手段。大规模的修边筑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作用却有限,“不过使蒙古人的入侵更加困难和代价更大,但它们不能消除入侵的原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不断南下威胁明朝北部边境的问题。(土木之变后明朝的蒙古的政策)——于默颖:《“土木之变”至隆庆和议前明朝对蒙古的消极固守应付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王大伟: 明英宗能不能被称作人质? “土木之变” 后他到底是什么身份?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明英宗朱祁镇是在战斗中被瓦剌人捉住的,因此许多人有可能会认为他是俘虏,不是人质。构成人质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对方控制, 失去人身自由。第二,对于较量双方来说,人质的重要价值在于他是一个筹码, 是人质持有方用来要挟对方做出政治让步, 从而达到自己政治目的,获得更多政治利益的一个工具和手段。工具性和交换性是人质的两个重要属性。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对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身份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对于瓦剌人来说,他既是俘虏,又是人质。作为单单一种战争的成果、战利品来讲,他是俘虏。而作为用做进一步向明朝施加压力,迫使明朝廷做出政治让步,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来说,明英宗朱祁镇则是人质。——王大伟 慕三英:《明代“土木之变”对于处置战争背景下政治型人质事件的启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学者观点分析:
土木之变是明朝 历史 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使明朝对北方的控制受到严重削弱,北方侵扰不断。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自然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从土木之变的原因、对明朝与蒙古的影响探讨,谭超认为明蒙之间的贸易关系必然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不过是因为土木之变爆发出来;于默颖探讨了土木之变后明朝对蒙古的消极应付政策;王大伟从明英宗身份看土木之变,另辟蹊径,观点独特。
土木之变真的是明朝的转折吗
个人觉得,不算。土木堡之变和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安史之乱可以称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土木堡之变不是,我的具体理由有以下两点:
1.土木堡之变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了国君、损失了一大批军队,但这两个后果可以说都没有直接动摇到明朝的根本,相反,朝廷立刻做出了应对:没了国君,就再立一个;没了主力军队,于谦照样在北京把也先打得鬼哭狼嚎。所以说,土木堡之变还没有严重到让明朝的经济政治发展来个大转折;
2.其实,在英宗时期,明朝的国力确实不如以前,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出原因,英宗之前的那几位皇帝,从朱元璋到朱棣,从朱高炽到朱瞻基,要么是铁腕君王,要么是英明之主,总而言之,不管是不是好人,他们都是好皇帝。可英宗就不一样了,他虽然天性仁厚,但实在不是做皇帝的材料,更何况还宠信王振,那就是坏上加坏。照这么发展下去,就算不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的国力也得在英宗手里打个折扣,所以土木堡之变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作用而已。
综上所述,我认为土木堡之变不足以成为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起到的只是一个类似加速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