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人被斩首,那有知名的美女被斩首吗?
我知道的有妲己,还有窦娥,还有就是张丽华,张丽华就是杨广曾经喜欢的人,她也是原来南朝陈叔宝妃子。当然了还有很多这样的,毕竟在当时其实女孩子的地位还是非常的低下,基本上都不能反抗,只能活在男人的庇护下。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具体讲一讲这几个美女被斩首的故事吧。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张丽华吧,张丽华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貌美的女子,迷倒了大片男子,当然其中也就包括了杨广以及陈叔宝。在隋朝灭亡陈朝以后,杨广就沉迷女色,这个张丽华就是其中的一个女子,最后,大臣怕美色误事,就把张丽华斩首了。第二个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妲己吧,相信很多人都是看过封神榜吧,知道妲己是一个非常漂亮而且妖娆的女子,把这个皇帝迷得那是一个晕头转向的,几乎天天都沉迷于女色,耽误了朝政,所以大臣真的是绝对不能忍受,坚决要皇帝把妲己处决了,皇帝虽然真的是非常的于心不忍,但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迫于压力,还是把妲己处决了。最后一个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窦娥了。很多人应该都知道窦娥冤。这个大概就是在讲窦娥的冤屈。虽然窦娥爱得很深沉,最后却还是没有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好了,最后还是要给大家总结一下。窦娥,妲己以及张丽华都是被斩首的,虽然斩首她们的人都是不情愿的,可是迫于压力还是不得不这样做。
解密:唐宣宗李忱为何会无故鸩杀无辜越地美女?
唐宣宗在位时,越地官员送来一支女乐队,其中一名女子姿色冠代。唐宣宗初见此女,甚是欢喜,一时间缠绵缱绻,宠爱异常,赏赐无数,没过多久,唐宣宗突然变脸,一杯毒酒把她送上了黄泉路。大概是因为事件太小,或涉及宫闱秘事,史官们没有载入正史,而不少笔记、札录却当作花边新闻记了下来。 ――越守尝进女乐,有绝色者。上(宣宗)初悦之,数月,锡赉盈积。一旦晨兴,忽不乐曰:“玄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乃召美人曰:“应留汝不得。”左右或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命赐G一杯。”(《续贞陵遗事》)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锡予盈积。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G一杯。” (《唐语林》引《续贞陵遗事》) ――唐宣宗时,越守献美人,姿色冠代。上初悦之,忽曰:“明皇以一杨贵妃,天下怨之,我岂敢忘。”召美人,谓曰:“应留汝不得。”左右请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令饮鸩而死。(《绿窗新话》引《续贞陵遗事》) 贞陵,即唐宣宗李忱之陵墓。《续贞陵遗事》为唐人柳n所著,该书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一部小说性质的杂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多有采用,特别是在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八月《考异》中,就引用了《续贞陵遗事》关于唐宣宗鸩杀越女一事,可见此事不虚。 一个当礼物送来的无辜美女,唐宣宗爱也爱了,睡也睡了,即使突然不想要了,完全可以像他即位之初“出宫女五百人”(《新唐书》)那样把这名女子遣返回乡,或将其冷落不加理睬,为何不非要将其置于死地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唐宣宗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君主,他对唐朝由盛到衰作过反思,得出美女即祸水的结论。他没有从封建君主自身找原因,却把唐朝败落的罪责推给了杨贵妃,认为杨贵妃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他身边那位越女无异于现实版的杨贵妃。虽然越女既没有祸国,也没有殃民,既不懂政治,也不问政治,可唐宣宗知道自己好色而缺乏自控力,如不以祖先为戒,迟早会被美色迷住,耽误国事,所以对这名越女心存芥蒂。应该说,唐宣宗的头脑还算清醒,在其表层意识中,认为只要及早将身边这位曾让他爱不释手的“女祸”除掉,天下自会太平。 其二,唐代中叶后,国势转衰,执政者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出发,积极倡导儒学,提倡妇女守贞节,唐宣宗亦然。即位后,唐宣宗对前面的穆、敬、文、武四位皇帝全部予以否定,偏偏对武宗的王才人“嘉其节,赠贤妃”(《新唐书》),究其原因,王才人主动要求为唐武宗殉葬,是个难得的节烈女子。对于女子守节一事,唐宣宗也曾专门下过“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新唐书》)的诏令。在这种提倡贞节的大环境下,唐宣宗若将越女遣之出宫,既怕此女再嫁,又怕自己戴了绿帽子,坏了名声,索性将其鸩杀。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宣宗鸩杀越女应该是一种矫饰,一项表演。笔者认为,唐宣宗此举,决非单纯地担心自己沉溺于声色而误国事,实际上是在通过杀掉绝色美女,向臣民表示他不荒淫,不贪色,不受女 *** 惑,如此姿色冠代的美女我都不稀罕,我李忱还留恋别的女子吗?说白了,唐宣宗是利用越女的鲜血和生命来掩饰其贪色的丑名声,以赢得其一心励精图治、不为女色所动的赞誉和口碑。男人好色是天性,唐宣宗忍痛割爱,毒死无辜美女,既说明皇权、男权的极端专制、自私、残忍与狭隘,也说明唐宣宗在情欲问题上的矛盾、困惑与无奈。 事实上,唐宣宗是一个非常贪色荒淫的皇帝,这一点从他终生不立皇后、恣意宠幸后宫方面就略见一斑。另外,从唐宣宗生有二十三个子女,而后人除了知晓其继任者李y和爱女万寿公主为晁美人所出外,竟不知其他儿女生母是谁的史实来看,唐宣宗在私生活方面确实很乱。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绝色越女死了,但成千上万个美女还云集后宫,为了享受“性福”生活,唐宣宗不惜服用秘药,纵情床笫,甚至过了不惑之年仍然乐此不疲,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 皇帝”。 *** ,给唐宣宗带来了 *** ,也给他带来了病痛。为了能够长生,唐宣宗于大中十二年正月召道士轩辕集进京问话,得到的答案就是“彻声色”(《旧唐书》),即结束声色之欢,但唐宣宗并未在意。次年正月,已被美色和 *** 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似乎有所醒悟,宣布再次“放宫人”(《新唐书》),但为时已晚。同年八月,唐宣宗这位被后人称作“小太宗”的皇帝因为滥用 *** 而“疽发于背”(《资治通鉴》),最终一命呜呼,时年五十岁。
魏晋著名的富豪石崇性格乖张,为什么杀美人不眨眼?
中国历代富豪里,要论以“有钱任性”出名的奇葩角色,首推魏晋时代的石崇。在魏晋特别是西晋王朝的权贵圈里,石崇的背景不算太强,官职也相对不大,但论财富,却是长期霸占“富豪榜”榜首。任性更是出名,比如他和国舅王恺(晋武帝的舅舅)斗富时,抄起铁如意就一顿砸,先把王恺借来充场面的宫廷珊瑚砸得粉碎,又笑嘻嘻搬出自家一堆名贵珊瑚炫富。一场任性操作,恨不得叫全国富豪自惭形秽。还有他“杀美人劝酒”的习惯,更是“任性”到血淋淋:他的豪宅金谷园里,常有挥金如土的盛宴,每个客人身边,都安排如花似玉的美人劝酒。只要客人不喝酒,就当场杀美人的头。有个叫王敦(未来的东晋权臣)的客人一次闹脾气,饶是美人流着泪苦劝,却连酒杯都不沾一下。气得石崇当场大怒,连杀了三个美貌女子,也只换来王敦一声轻飘飘吐槽:“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你杀自家人,关我啥事。可笑的是,如此凶残事,还曾被人一度大书特书,当作优雅的“魏晋风度”。看过这样的风度,也就能深切理解上世纪港台商战剧里,一句经常拉仇恨的台词:没错,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不过,就是这么一位任性到没人性的石崇富豪,却也留给历史一桩看上去可歌可泣的“爱情”。杀美人不眨眼的他,偏专宠侍妾绿珠。哪怕当时的权臣孙秀看上了绿珠,专门派使者来索取,却只换来石崇一声怒怼:“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这一番硬气,也终给他招了祸。孙秀的兵马随即包围了石崇府,悲痛欲绝的绿珠跳楼自尽。曾经任性到嚣张的石崇,也被乱兵拉到东市砍了头。以石崇死前的叹息说,他的下场都是“为尔(绿珠)得罪”,后世也有不少文人,被这场“爱情”感动得不轻。比如晚唐诗人杜牧,就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金谷园》,那“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的悲怆,从此也叫多少爱情中人触景生情。一生有钱任性的石崇,也就因此拉了不少同情,仿佛“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情种模样。但这石崇,真有这么一往情深?那就得先瞧瞧,他这曾啪啪打脸西晋举国富豪的财富,究竟是怎么来的。如前文所说,石崇其实官不算太大,但他却摊上了一个油水丰厚的肥缺:荆州刺史。当时的西晋,正是极度腐败的年月,只要手里有点权,捞钱的门路都相当多。而荆州更是“天下之腹”,商旅往来无比繁荣。大权在握的石崇,又用了最穷凶极恶的敛财套路,大肆打劫往来商旅,终于积累了“巨万金”的财富,一举登上西晋“富豪榜”榜首。不过,“打劫发家”只是石崇致富的第一步,他的豪宅“金谷园”,除了拥有华丽的布置与奢侈的生活,更是他“吸金”的又一神器:庄园里仅大型水锥就有三十多个,肥沃土地数千亩,更经营着药草种植牛羊养殖等各种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地换取财富。于是,也就是在金谷园的一次次饮宴里,他的财富迅速膨胀。这样一个捞钱不择手段,杀人不眨眼的人,会有多少“用情至深”时?他唯一“用情极深”的,恐怕只有金光闪闪的财富。而且,“有钱任性”的石崇,别看连国舅爷都敢打脸,但论起抱粗腿,却也毫不含糊。他早早就投靠在西晋外戚贾家门下,是贾家的“二十四友”之一。于飞扬跋扈的他,哪怕在外面遇上贾家的车队,也是立刻“望尘而拜”。也正是靠着贾家的庇护,多年来石崇才得以放心大胆狠捞,聚敛起巨额的财富。而当权臣孙秀公然去金谷园讨要绿珠时,西晋王朝也正遭逢一场剧变:石崇长期倚为靠山的贾氏家族,已被赵王伦孙秀等新贵们屠戮殆尽。作为昔日贾家死忠的石崇,当然也就成了孙秀的眼中钉。所谓“索取绿珠”,不过是个由头。以这个意义说,石崇那一声“为尔(绿珠)得罪”,更不过是死到临头时,一块看上去光鲜的遮羞布而已。也正是在绿珠悲愤自尽后,口口声声说“为尔(绿珠)得罪”的石崇,也上演了可笑一幕:哪怕已经被五花大绑,他还满脸轻松,以为自己不过是被流放而以。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算如梦方醒。行刑者一声嘲讽,更是戳中这位富豪的“画皮”:“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害死石崇的,哪里是可怜的绿珠,却是他的巨额财富,以及不光彩的发财手段。这样的石崇,真的会与绿珠有“爱情”?在他眼里,绿珠与那些名贵的财宝一样,不过一件舍不得的玩物而已。这位富豪的“爱情”,写诗的咏叹两句可以,读史时当了真,才是歪了楼。而这位富豪从风光到败落的全过程,更暴露了当时还是“盛世”的西晋王朝,那不堪入目的腐朽真相:守土有责的封疆大吏,把杀人打劫当作主业。满朝的文武权贵们,却以斗富攀比为乐事,以庄园敛财为日常。看过这样的繁华,不久以后“永嘉之乱”的惨祸,“衣冠南渡”的悲怆,已是可以想。比起所谓“绿珠”的爱情,这背后的真相,才是这段历史,真正触目惊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