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展历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57年3月25日,欧洲六国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政大楼签署了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罗马条约》。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2002年 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 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
惠而浦的发展历程
1911年创立1911年,尤浦顿三兄弟在美国密歇根州创立了尤浦顿电器公司,生产电动马达驱动的扭绞式洗衣机。公司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一笔大的订单:联邦电气需要100台洗衣机。但是,突然传动装置上的一个铸铁齿轮出了故障。公司立刻着手改善,路易·尤浦顿用一个新的切削钢齿轮替换了故障零件,解决了所有问题。尽管尤浦顿公司羽翼尚未丰满,但其企业精神深深打动了联邦电气,于是联邦电器将订单加倍,从100台加到200台。几年之后,零售业巨头希尔斯以“阿伦”为商号购买了尤浦顿的两台洗衣机,这是惠而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16年10月,路易在董事会上汇报说,与希尔斯的合作非常愉快,公司生产洗衣机的速度都赶不上希尔斯售它们的速度。今天,惠而浦是希尔斯肯摩尔品牌在北美最大的电气供应商。尤浦顿机器公司对待员工就像对待顾客一样好。1917年,公司提供给几十名高级主管一个前所未闻的福利——带薪假期。公司总裁路易写信鼓励这些幸运儿去尽情享受“垂钓、野餐和沙滩派对”。路易相信,有了满足感的员工才会制造出好的产品。对公司发展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另一件事是尤浦顿公司决定丰富他们年轻的生产线。后十年经历了战后的经济萧条,尤浦顿机器公司与希尔斯的合作关系继续深入,公司业务不断发展。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尤浦顿机器公司已经成为希尔斯电动和汽油驱动洗衣机的唯一供应商。路易–尤浦顿和希尔斯总裁及后来董事会主席罗伯特–伍德以他们友好的握手,建立了两家公司永久的合作关系,直至今天。后来,希尔斯提出要求,希望尤浦顿机器公司将业务拓展到东部,因为美国大部分人口在东部生活和工作。1929年,尤浦顿机器公司与宾汉姆顿1900洗衣机公司合并,成为1900洗衣机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1900洗衣机公司成为美国洗衣机制造行业的领头军。20世纪30年代到1936年的时候,1900公司开始慢慢向国际市场进军。“希尔斯”品牌效应和与美国钢铁出口公司的合作将公司的洗衣机产品带到欧洲和亚洲。甚至有一台1900洗衣机在一头骆驼背上穿越开伯尔山口,到达目的地—不列颠驻印度大使馆。20世纪40年代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几个月后,1900公司和几百个其它美国公司一起投入到战时物资的生产中。即使在那个年代,创新和机智仍然是公司不变的口号。公司改装生产出更为精确而又更为经济的船舰高射机枪,生产成本从几百美元降至9.6美元。公司用不到400美元生产出一个霍克-P40小鹰战斗机的机翼,这个成本仅为先前政府成本的十分之一。公司还生产出68,000多件包括飞螺旋桨、迫击炮和一种特殊的坦克导航装置在内的军需物品。最终,美国人民的智慧为盟军在二战中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后不久,1900公司第一个生产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顶开式自动洗衣机,成为当今洗衣机生产的标准。1948年,公司开始销售惠而浦牌自动洗衣机。 20世纪50年代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司业务发展神速,生产线名单上又多了自动脱水机、冰箱、炉灶和空调。创新,惠而浦公司不变的标志,这在1957年推出的“惠而浦魔幻厨房”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魔幻厨房”本来是被看作新产品的实验室,在50年代这个概念却热销全球。在这里,移动洗碗机车、自动煮饭机和监控整个屋子活动状况的旋转电视屏幕一应俱全。 公司还收购了印第安那州拉泊特城的一家零部件生产商,埃斯维拉的一家冰箱生产工厂和俄亥俄州马利安市的一个脱水机生产工厂。之后,公司与克莱德的Porcelain钢铁公司(俄亥俄)合并,建立了一个洗衣机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后来成为世界最大的洗衣机工厂。在业务上,公司也迅速壮大。1956年,在密西根的本顿,一个100英亩的行政大楼拔地而起(该行政中心至今仍然是惠而浦公司的总部所在地)。1951年,惠而浦公司下属慈善机构—惠而浦基金会成立。至今,该基金会已颁发了1.1亿美元给包括美国心脏协会、男孩女孩俱乐部、印第安那大学和“Read for LIFE”项目在内的机构和项目。1957年,公司成立了家用电器消费者信用公司(后改名为惠而浦财务公司),使成千上万迫切希望使用最新家用电器的家庭可以通过信用卡购买家电。1958年,惠而浦公司开始与北美市场以外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虽悄然无声,却为其全球扩张计划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同年,惠而浦公司投资加盟巴西电机,抢占了巴西家电市场的有利竞争地位。20世纪60年代1962年,在国家航天局的“双子计划”中,惠而浦赢得了研发饮食和废物处理系统的合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惠而浦成为北美市场上一个优秀品牌,有能力定期推出成套新家电产品。1969年,惠而浦首先推出家用垃圾压缩机,家用垃圾压缩机是三十年里推陈出新的第一件家用电器。同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成功着陆月球表面,并迈出人类在月表行走的第一步,惠而浦公司成为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十家公司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免税消费服务支持热线—冷线,收购了阿肯色州史密斯堡的冰箱厂,还取得了加拿大家电生产商英格里斯公司的股权。同时,公司在巴西市场的份额也为惠而浦继续全球扩张做准备。20世纪80年代有利的发展环境促使惠而浦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决定:继续以家电产品生产线为主,同时将业务扩展到迅速发展的北美、南美、欧洲以及后来的亚洲市场。在1987年,惠而浦和印度的桑德拉姆–克莱顿公司成立了TVS惠而浦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小型洗衣机,内销于印度市场(惠而浦在1994年取得公司的绝对所有权)。后来,公司在印度的本地治里(Pondicherry)建造了一个工厂。与此同时,惠而浦在北美市场活跃依旧,收购了霍巴特公司(1986)的“厨房帮手”(KitchenAid)分公司,并于1989年收购Roper品牌。收购后的惠而浦品牌分成三个层次,这给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选择:高端(KitchenAid),大众(惠而浦)和高性价比(Roper)。惠而浦在全球的不懈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到80年代末,惠而浦收益额达到6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惠而浦全球性扩张进程继续,于1991年,收购了飞利浦大型家电业务。产品向节能型转变,惠而浦在拉美和西欧继续扩张,在中欧开始崭露头脚,而在亚洲市场准备大显身手。1993年,惠而浦获得由24个美国公共事业公司赞助的价值3000万美元的“超效冰箱计划”。惠而浦超效冰箱是冰箱市场上最节能的产品,后来的超效冰箱型号比能源部制定的标准节能40%。1998年,惠而浦公司的节能洗涤系统正式进入市场,这种高效的顶开洗衣机拥有喷淋装置和水温感应器,减少了水电的消耗。在整个西欧,惠而浦品牌一支独秀,惠而浦公司成为宜家唯一的大型家电供应商。与此同时,惠而浦(亚洲)在新加坡成立总部和产品开发/技术中心,并在香港、新德里、新加坡和东京设办事处。后来,惠而浦在中国和印度地区获得了五个合资企业的控股权,扩展了其在亚洲的生产基地。惠而浦(印度)于90年代开始品牌的宣传。在90年代,惠而浦对印度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不到五年,惠而浦成为洗衣机和冰箱行业一个家喻户晓的顶级品牌。在美国国内,惠而浦开始实施自己的六西格玛课程—运营优化计划,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缩短营运周期时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即将结束时,惠而浦公司赢得了美国节能联盟的“节能之星”奖、美国能源部的“年度电器合作伙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环境保护和平流层臭氧保护”奖。惠而浦的今天建立全球消费者的忠诚度惠而浦作为世界顶级家电生产商和零售商进入新千年。今天,惠而浦的资源和能力无可匹敌,惠而浦的品牌深入人心,我们的平台为全球业务服务。根据国际权威产业/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2011年全球家电市场品牌拥有商市场份额报告,惠而浦公司再次以9.5%的市场分额傲视同跻。在中国1994年,惠而浦家电集团便确立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战略。1995年5月,惠而浦公司和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惠而浦水仙有限公司,并于96年3月正式投产。惠而浦从日本,美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引进了约2500万美金的生产设备与工装购置,使惠而浦水仙的设备配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完善,公司建立了设备完善的测试实验室,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1999年12月31日起,上海惠而浦把惠而浦集团在中国的另一个投资项目——惠而浦顺德微波炉的销售,市场,售后服务,人事,财务等部门并入上海公司统一管理。2002年,惠而浦亚洲洗涤技术中心、国际采购中心以及深圳技术中心成立。2009年,投资9亿元在浙江长兴建立合资工厂,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2014年,惠而浦公司收购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合肥三洋更名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区别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崛起。“新历史主义”宣称一切关于历史的文本都相当于文学虚构(海登·怀特)。论者称“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历史学家的敏感性在于从一连串的“事实”中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而所谓的“制造故事的能力”,指的是,“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
西方在“新历史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和文学要严格分家,历史讲理性和真实性,文学讲感性。在中国,对《史记》的研读,有人侧重于历史,有人侧重于文学。唐代韩愈把《史记》与《庄子》、屈原的楚辞、司马相如的赋并称为写作样板,此后人们常把《史记》当作文学来读。如此说,并不是为了炫耀中国人对于历史著作的认识超前于西方这么多年,而只是想在西方现代理论的比照之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史记》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从技巧上说,无非是笔力雅健、气势沉雄,尤其在长篇传记中表现突出,如前文详细介绍过的《项羽本纪》;至于文章瑰伟壮丽或细腻生动,这在庄子等人的文章中也能见到。《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主体精神的高扬,就是他以受刑之身,满怀愤懑,灌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司马迁对才高命蹇之人,如屈原、项羽,甚至游侠刺客都更具同情和理解。但司马迁又不是气量狭小的井底之蛙,他少年时的壮游、他的历史学家的家学与抱负,都使他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史记》关注的面极为宽广,《平准书》、《封禅书》、“货殖列传》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问题。《平准书》历来被认作是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评,在他治下,原先殷实的国库开始亏空。汉武帝个人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穷奢极欲,修宫室,巡郡国;又好大喜功,追求帝王的功勋,黩武开边,兴修水利与救荒赈灾也所费颇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商人豪富囤积居奇,以个人营利为最高目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的衰退。但司马迁也看到汉武帝实行“平准”——调控物价——的政策的正面意义,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使皇家财物增益的同时,也使汉家天下财富增益。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是从整个国家利益及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观照他的写作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我们看到司马迁所著历史在叙述个别的事的时候总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比如写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联系的是整个汉朝成立以来的经济状况和走向;写帝王将相、写游侠刺客、写儒者文人,都放在他们各自的精神脉络中运行。所以《史记》是有着“诗”的品格的,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曾以这两句话向司马迁致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