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

时间:2024-11-15 20:20:10编辑:思创君

独占鳌头是什么意思?

独占鳌头,读音dú zhàn áo tóu,是一个成语,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释义】鳌头:古代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的浮雕,新考中的状元要站在巨鳌浮雕的头上迎榜。原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第一名或占首位。【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近义词】鳌头独占、首屈一指、超群绝伦、鹤立鸡群、独一无二。【反义词】名落孙山【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传说】传说居住于东海之滨天台山的羲和部落具有非常丰富的天文知识,她们最早识别北斗七星并把离斗柄最远的一颗命名为魁。其后人伯益成为部落首领时曾在扶桑山鳌头石梦遇魁星,受其点化而著《山海经图》。后人遂尊魁星为文运功名禄位之神(赤发蓝面,翘足,捧墨斗,执朱笔,立于鳌头之上),并在天台山鳌头石后修建魁仙阁(遗址尚存)。据此典故,自唐代始考生在迎榜时都是让头名状元站在鳌头之上,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喻占首位或第一名之意。此后各地考生、达官贵人到魁仙阁上香,到鳌头石许愿者络绎不绝。魁星也似乎特别关爱日照的学子,仅宋元明三代就出了四名状元。而山下的丁氏、秦氏家族,进士举人达官显贵不计其数,更培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典故】宋朝时期,包公奏请宋仁宗加试恩科,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南安善村的范仲禹得知消息后暗自叹息,同乡得知他的才华一定会独占鳌头、金榜题名的。刘洪义资助他100两白银与一头黑驴上京。范仲禹果然不出众望得中状元。【寓意】传统图案寓意:科举时代,称状元及第,谓独占鳌头。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盖禁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称所本,以此称独占鳖头。”纹样即以此为题材构成。“独占鳌头”故事的出处与东海之滨羲和命名的魁星和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鳌头石有关。【由来】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有载:“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以此称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的意思是什么?

独占鳌头的意思是占首位或第一名。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海鳖。旧时皇宫的殿门前台阶中间刻有飞龙及巨鳌的浮雕;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独占鳌头的典故: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有载:“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以此称独占鳌头。”独占鳌头也就成了状元的代名词,频频出现在诗词戏曲中,如宋代叶适《蔡尚书挽词》:“总角都鳌头,老生甘伏膺。”元代杂剧《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明朝沈受先《三元记》:“胸中星斗敛,笔底云烟染,看春闱鳌头许谁先占?”。独占鳌头造句:王刚在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的近义词:无出其右、独一无二、超群绝伦、鹤立鸡群。独占鳌头的反义词:名落孙山。

鳌头是什么。

“鳌头”指的是古代帝王宫殿台阶上鳌的头。“鳌”是传说中的一种庞大的海生动物,据说头像乌龟,尾巴像鲤鱼,身形巨大,威猛有力,能够背起一座大山。民间传说它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为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发配到东海为鳌。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的中陛石上经常镌刻巨大的鳌鱼,以象征皇权威严。翰林学士觐见时,都会立在陛阶正中陛石上的鳌头上,等待皇帝的召见。于是,人们将进入翰林院称为“上鳌头”。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结束后,状元、榜眼、探花等人到皇帝殿前陛阶上迎榜。因只有状元一人独自站在中陛石上,将鳌踩在脚下,所以就说他“独占鳌头”。后“独占鳌头”便用来指在科举考试中考得第一名。在古代,人们一般把“魁星点斗”与“独占鳌头”连用,来表示一个人中了状元。“魁星”本为“奎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本为占星术的星宿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人格神,此神蓝面,赤发,像个鬼在翘足踢斗,主管读书人的文运。古人去:“任你文章高百斗,只怕魁星不点头。”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之所以是这副样子,传说与古代一个秀才有关。此人很有才华,因满脸麻子,又瘸一条腿,屡屡面试时落第。后来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时,皇帝一看这副尊容,便问道:“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陛下,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陛下,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觉得他挺机敏,又问:“那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很欣赏他的机智,等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于是钦点他为状元。后来这个秀才因其才情、执着、勤奋升天成为魁星,主管功名禄位,成为读书人供奉的神。后因“魁”有“首”的意思,所以逐渐代替了“奎”。

鳌头的拼音

鳌头,汉语词语,拼音是áo tóu。指皇宫大殿石阶刻的大鳌的头,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踏上。例句如下:黄传惕《故宫博物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课):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什么是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上一篇:金世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