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

时间:2024-11-16 07:19:46编辑:思创君

为什么说同治中兴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同治中兴”一方面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科技和军事,国力有所提升,从而使得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时间,也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同治中兴”是指清中叶后,同治在位期间(1862-1874年)为维护满清统治的一个惯性恢复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国崩溃(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平静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亦有人把清时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惯性恢复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恢复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同治中兴”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当时大兴洋务,先提出“自强”以后标榜“求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这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过后的“实业救国”思潮不能说与这段时期没有关系。同时洋务运动种的近代企业虽然管理不属于规范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认为当时的外国人(外国殖民者)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


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什么?揭秘历史上真正的同治中兴!

说到“同治中兴”可能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了,但是其实仔细的辨认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个事件在当时虽然不出名吧,但是在慈禧掌权的这段时间内是很值得大家去肯定的一件事情,这是慈禧唯一一次有想振兴大清的事件了,那么同治中兴具体是指的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事情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同治中兴具体指的是什么?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光绪帝在位期间(1862-1908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并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 同治年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中兴之功臣主要是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他们在平定内乱方面发挥了很大功用,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同治中兴的主要原因: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利益及传统的儒家思想,部分儒生与农民在官僚带领下,组织湘、淮团练,对抗太平天国。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极力与西方列强维系友好合作的关系。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光中兴”,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恭亲王的自我吹捧。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收拾战乱之后的烂摊子,因为富庶的江南十几年不能正常交税更显得困窘,恭亲王等引进国外技术,希望用西方技术和企业挽救清王朝,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下欣欣向荣,于是就人宣扬“同光中兴”。洋务运动最想做的,是造出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抵御外国侵略,更重要的是镇压国内的人民运动[来源请求]。到了后来也办民用工业,总体上是官办工业配套和为官员们敛财的。其最大的“政绩”是北洋水师。洋务运动思想上,留下一批拥有西方视野,能够全面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精英;有近代化的军事思想人才,但因为上有保守权贵排挤下有人民揭竿造反,这些人才成了后来军阀混战的基。 同治中兴虽没能挽救大清,却带来了近代化 大清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初已经走向衰落,但是依然由于数千年传统的文化惯性而保持稳定。然而到了1840年,古老的大清王朝开始面临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与挑战。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落,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再次遭到惨败,同时又有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古老的大清王朝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但是清王朝还是在这场浩劫中挺了过来,即使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于是清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改革运动。由于在以往的战争中吃惯了洋人洋枪洋炮的亏,所以改良的主要途径便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武装大清王朝的传统。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大规模的洋务运动其实持续到清朝灭亡),清王朝耗费巨资从西方引进了大量技术,主要是军事武器技术和工业技术。 技术方面的计划无疑是成功的。清王朝的新军在中法战争前,清朝新军基本完成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升级。清陆军的装备甚至可以和西方同时期近代军队相提并论。19世纪80年代还建成了三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其中光是北洋舰队的规模就在全世界排第六(争议)。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工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南方出现了近代化的机器织布局和钢铁厂等民用工业。一切都在快速的发展起来,加之中法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放缓了脚步。本来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的大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史称“同光中兴”。 历史无法改变,“同光中兴”的所支撑起来的老大帝国的架子在甲午战争的战火中顷刻间垮塌。所谓的同光中兴虽然一方面摆脱不了历史上的循规收据,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场中兴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和民族危亡的命运,但是中国却在这场“失败的中兴”中奠定了完成近代化所需的最底层的基石,基本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无论如何,晚清洋务派的这一历史功绩是永远无法否认的。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答案是即便没有慈禧太后,清朝也会灭亡。即便没有慈禧太后,清帝国也会灭亡。清帝国灭亡并没有直接与慈禧太后有联系,慈禧太后充其量就是个催化剂而已。原因是因为自身思想落后,狂妄自大,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错失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这次机会。为大清的灭亡埋下了伏笔。1792年英国大使马戈尔尼率领一支700人的船队,在乾隆83岁寿辰之际访华失败。他认为清朝外表很强大,但其实外强中干,早已不是那头东方的醒狮了。其实早已不堪一击。历史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但不是每发展一步都是必然。慈禧的出现,或许就是一个偶然。一个女人掌握了权力,野心膨胀,权欲熏天,再加上有些手腕,不知不觉就操控了中国47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运动,如果洋务运动程度减半,那中国的形势就相当可怕了。因为此时的日本正在大踏步前进,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让日本从上到下脱胎换骨。反观没有了慈禧的中国,仍在闭关锁国,裹步不前,拒绝一切现代文明。

假如慈禧太后不死,那么清王朝仍然会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封建专制与民主潮流越来越不相适应。人家华盛顿等人早已在美国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民主共和政体;中国还把一个3岁的孩子当一把手,这完全是笑话。
二是八旗制度。在清政权巩固后,八旗就该改革,但是该改没改,后来变成社会进步的阻力。
三是没对西方文化进行积极的吸收。清朝后来越发赶走传教士,这等于把西方文化的窗户关了。
四是闭关锁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宇宙第一,人家已经发现了新大陆,道光皇帝还在问:骑马到英国得几天。


上一篇:360随身wifi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