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扬剧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都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江都扬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上海共有八个维扬剧团:勇敢、苦干、华庭、联合、革新、新生、改进、三发,1951年合并为五个,正式定名为扬剧团。之后,演员潘喜云、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安徽,就地参与和发起组织苏北扬剧团(后为江苏省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安徽天长扬剧团等。1954年,上海的扬剧《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诗》等剧目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玉君、筱奎童、蔡元庆、丁曼华等分别获演员一、二、三等奖。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上海华联、友谊、艺宣三个扬剧团,分别归属普陀、杨浦、闸北管辖,并拥有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挂帅》、《秦香莲》、《海公大红袍》等剧目。
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员高秀英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扬剧
《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
张爱华的介绍
张爱华,贵阳医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教授。1978年12月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并留校任教,后分别在中山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及华西医大、四川外语学院等学习研修6年。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修。现任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同年2月被批准为贵阳医学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在贵阳医学院历任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和卫生毒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尚兼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癌抗突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剂量与测试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司法医学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会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癌变·畸变·突变》及《贵阳医学院学报》杂志编委。贵州省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副主委。
张爱华的人物简介
张爱华,艺名:张子艺。1978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美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陶瓷商会会员。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十余年,曾在多处知名企业担任设计师。 其自幼热爱艺术,加上勤奋好学,对釉上花鸟更是独特风韵,有“花中之王”牡丹,国家大师张松茂的风格,作品格调清雅,线条流畅,用笔繁简有度,构图巧妙自然,传统章法中融入了国画笔势,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大赛屡屡获奖,凭在多处报刊书籍刊登,深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张爱华的人物简介
性别:女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研究领域与方向: 医学免疫学、工程抗体、新型人用疫苗工作简历2005.02-至今:研究员,免疫学研究室主任。2002.09-2005.06: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医学博士。2004.07-08: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访问学者。1987.06-2005.02: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细胞工程室、免疫学研究室从事生物制品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