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拳

时间:2024-11-17 14:48:20编辑:思创君

迷踪拳简单介绍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   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达摩所创。相传,宋代的周侗精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习练此拳的高手。还有一说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围绕着秘宗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拳法的名称也因之众说不一,如“燕青拳”、“秘宗拳”、“迷踪拳”、“迷踪艺”、“猊拳”等等。   传说之一,认为这个门派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由卢俊义(梁山好汉之一)在少林寺整理发展而成。后来卢俊义把此拳传给了燕青(梁山好汉之一),自己引退,以后由燕青传播这个拳法,故称之为“燕青拳”。   传说之二,燕青的门徒因为燕青上梁山造反而隐其名,故称之为“秘宗拳”。   传说之三,燕青上梁山时,施展绝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迹,追兵迷路,故称之为“迷踪拳”或“迷踪艺”。   传说之四,唐代少林和尚云游至四川深山丛林之中时,遇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相斗,其动作灵敏,自然柔顺,刚柔相济,神气内藏,遂据此创编“猊拳”。   传说之五,这个门派的行拳路线复杂,有如“蜘蛛巢状”,具有可以瞒敌眼目的独特步法,所以名为“迷踪拳”或“迷踪艺”。由于古时传拳多靠口授身传,少有文字记载,而且以上传说大体谐音,故上述说法尚待考证。   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   迷踪拳传入沧州青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数年,迷踪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迷踪拳。此后迷踪拳分两个渠道传入青县,在青县又分两支广泛流传。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为报恩孙通将迷踪拳在大屯村进行传授。当时传授的出名弟子有铜锤吕明、大刀韩七、快腿文林等人。这些人当时不仅在官府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武林界有相当的名望。后有吕明传艺于北大港苏家园的周达,周达和其子传青县大许庄的赵廷杰、赵廷桢和欧辛庄的杨福臣等人。   另一支流传的情况是,孙通去东北途经静海县小南河村时,见霍氏宅屋环境秀丽、风景优美,料定若经授艺日后定出杰人。于是在霍家也传下迷踪拳,据说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孙通的高足。   “铁巴掌”“镖神”是霍元甲师兄弟青县的刘宝祥和张金堂都曾做保镖行当,人送两人外号“铁巴掌”和“镖神”。   二人的迷踪拳曾师从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刘宝祥和张金堂自幼练习长拳和迷踪拳,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次二人去天津路过静海小南河村,慕名拜访了霍恩第大师。切磋武功,两人均败于霍大师,敬佩之余便拜霍恩第为师学练迷踪拳。当时两人常与霍元甲在一起练功,以师兄弟相称,因两人年长元甲,称元甲为师弟。经五六年苦练,刘、张武功达到上乘。刘宝祥铁臂功、铁砂掌功夫绝伦,一掌拍下,十余块青砖破碎,人称“铁胳膊”“铁巴掌”。张金堂精于技击,两人在青县一边做保镖,一边授徒。后来张金堂去东北做镖师,有“镖神”的称号,威震东北武林。   青县以赵廷桢、刘宝祥为代表人物的两支迷踪拳代代相传,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战争形势的影响,青县习练迷踪拳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县习练迷踪拳的村庄有60多个,人数达5000余人。其中,被朝廷封位,在军队和上海精武会任教及保镖护院的达数十人,佼佼者有赵廷杰、赵廷桢、刘宝祥、张金堂、张忠堂、杨福臣、张殿奎、李桂平等人。   现在,青县习练迷踪拳者多为第七、八代弟子(从孙通算起),全县习练迷踪拳的村庄有40多个,达400多人。赵氏支的传人较多,代表人物主要有梁金成、梁金桥、王风岐、杨玉州、胡光明等人,刘氏支的代表人物有李玉川、刘俊歧等人。
迷踪拳内容有:   ①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②器械(青龙剑、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③对练(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④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⑤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迷踪拳是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的。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中,有单人习练和双人习练之法。单人习练中有空击法和实击法。空击法中有身体各主要部位具体习练方法。实击法中有击打吊袋、木桩、群木阵等习练之法。双人习练中有直力、横力、竖力、开合力、旋转力及躲闪、迎挡、模拟实战练习等等。迷踪拳的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其中之一。迷踪拳实战技法基本功夫习练法——单人空击练习是根据老拳谱的要求,对身体从头到脚一些主要部位进行练习,从而能够提高这些部位的实战击打能力。这十三个主要部位练习的主要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它的实战技含义。


迷踪的迷踪拳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她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甚众,抗金名将岳飞,《水浒》108将中的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均为周侗之徒。此拳传至沧州,青县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时山东兖州张先师的亲传弟子孙通练习迷踪艺达到炉火纯青。因误伤其师妹犯下命案逃离山东来到沧州传下迷踪拳。 根据当时孙通传艺区域大体可分为五支:第一支:沧县苏家园的吕铜锤为代表。此支传播面为沧州东北部,含黄骅、青县。周达、王玉山、黄德贵、吴凤山、杨金榜、王长荣、黄凤山、左清和是近代当地名师。此支第八代传人杨玉周、褚学发、李玉川、张义田、胡广明、刘永泽、王树田、李玉桥、刘俊琦等在各地广招弟子传授此艺,并于公元2001年经政府批准成立了青县迷踪拳研究会,并将此艺著书发表。第二支:东光县的霍旭武为代表。此支后来迁居静海小南河村。此支在传播中有创新改造,编有“霍式练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孙霍元甲在清朝末年应上海陈公哲之邀创“精武馆”并挫败洋人大力士而闻名中外。第三支:沧州东郊的陈万善为代表。此支陈凤岐、陈友亮成为当代名师,并于1992年将此艺著书并译成英文版在国内外发行。第四支:沧州李龙屯庙内住持智元和尚为代表。此支在其周围各村广为传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长元,人称“官铁人”。第五支:沧县科牛余氏为代表。余传高家口刘氏、刘传高氏,后辈高玉廷是传播该拳的佼佼者。遵照孙通遗嘱,在其授徒区域,将其恩师张先师排为第一世。迷踪拳在沧州、青县已传九世。

秘踪拳的简介

中国拳术之一,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或猊猔拳。这些拳名和这种拳术产生的传说有关。例如,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说燕青门徒虽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还有一说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手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上一篇:74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