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墓为什么没被盗过
目前还没有挖掘,是否被盗,有待以后考证,我估计被盗的可能性很大。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是一条好汉,建造孝陵时未迁走其陵墓。而现代考古发现,在南京东郊传说的孙权墓址下面,确实发现了一座大墓,但是否被盗存疑,旁边有土墩,传说是其宠妃步夫人墓。
朱元璋保留孙权墓另有玄机
孙权墓到了明初,遭遇了差点被掘之灾,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也看中孙权当年选的风水宝地,想将寿宫营建在这里。在正式点穴独龙阜、破土动工前,曾将陵地周边的古冢古迹一律不毁。
当时,陵工大臣李新准备将孙权墓也毁掉。一天朱元璋到现场视察,听了李新的汇报后表示,此举不妥。
据明张岱《陶庵梦忆·钟山》(卷一),朱元璋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朱元章此举被不少人认为是“仁人孝君”之大善举。当初,朱元璋在修建自己父亲的陵墓——安徽凤阳皇陵时,将围筑一个陵园,有不少民坟要迁出。朱元璋听到汇报后表示,这些坟都是我家过去的老邻居,不必拆迁。清明祭扫时,当地老百姓可以随便出入皇陵。
朱元璋真是这么好心?笔者看主要是他有私心。邻居的坟不外迁,可以让他的老娘在地下有人拉家常,不至于寂默啊。而他不毁孙权墓,也另有玄机,主要是风水上的原因,而不仅仅是考虑孙权是好汉,留他看门。
孙权墓在孝陵的左前方,是一处今称为“梅花山”的高冈。从风水堂局上一说,要后有祖山,前有案山,梅花山正是孝陵风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将孙权墓挖了,也改动了案山的风水,迷信的朱元璋才不傻呢。所以,孝陵的神道在孙权墓这里拐了一个弯,实际是让孙权给他看住风水,而不是看大门。
宠妃葬身边
孙权墓所在梅花山,其实是孙权的家族墓地。除了孙权本身的陵墓外,还有“步夫人陵”、“宣明太子坟”。
宣明太子就是孙权的儿子孙登,孙权称帝后,立他为皇太子。但孙登没有天子命,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病死了,时年仅33岁。起先葬在南京的句容县境内,三年后移葬于孙权墓侧。
陪伴孙权最有名的墓,并不是宣明太子坟,而是步夫人陵。现存“步夫人墩”,据说其墓就在墩旁边。
孙权先后有约10个后妃,步夫人名步练师,是孙权生前极为宠爱的一个妃子。据《三国志·吴书·嫔妃传》(卷五十),步夫人是今江苏淮阴人,人长得漂亮。汉末母亲带她到迁居庐江(今安徽境内),城破后随孙权的大哥孙策一起到了南京。凭着美貌,她得宠于孙权。孙权宠爱她到什么程度呢,陈寿用了四个字称“宠冠后庭”,真可谓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最难得的地方是,步夫人性格、人品都好,不吃醋,后宫女人特别明显的嫉妒心理,她没有,还给孙权找了不少漂亮女人。这让孙权很感动,所以称帝时,一度欲立她为皇后,后因群臣反对才作罢。但此后孙权再也没有立皇帝,孙权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没有皇后的皇帝。
步夫人死后,孙权很伤心,喊她为“皇后”,为在她生前未立为皇后而后悔,特追赠为皇后,而自己死后不离步夫人,葬在旁边。
孙权墓是否被盗存疑
现代考古发现,孙权墓确在梅花山下。
当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将探测孙权墓作为一个课题来完成。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运用磁测技术,最后发现了孙权墓。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
孙权盗是否被人盗掘了?目前一般认为还未被盗。但比较肯定是的,其老大孙策的墓早就被盗了。
孙策墓不在南京孙权墓一起,而是葬于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当地人称“孙王坟”。据明黄省曾《吴风录》,在明朝正德年间,有苏州盗贼光顾了“孙王坟”。但黄省曾所记的孙策墓被盗,并非首遭。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盗了,随葬品被掘一空。
据宋人滕崴《孙王墓记》,当时,盗墓贼挖开孙策墓后,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宝。其中有银盂杯、金搔头等。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交出了所盗宝物。但当时“官吃黑”,盗墓贼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大宋国库,而是让当时的权臣朱勖弄回家了。
孙权墓在哪里
孙权墓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区梅花山内。孙权墓,史称蒋陵,又称孙陵、孙权墓、吴王坟、孙陵岗,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区梅花山内,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蒋陵还葬有孙权的皇后步氏和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蒋陵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1957年8月30日,孙权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典故:提拔囚虏孙权攻下荆州后,荆州众将纷纷归附,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派人抬床将他接来。潘濬还是掩面于床,不肯起来,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孙权叫着他的字说:承明啊,过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虏,楚武王任用为将帅。彭仲爽是申的俘虏,楚文王以之为令尹。二人都是你们楚地的贤人,虽为俘虏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难道是认为我与古人有异吗?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擦干他的泪水。潘濬打动于是下地拜谢。孙权任用他为治中,对关于荆州的事务一并向他咨询。
蒋陵的孙权简介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孙权三伐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曹操南下,大败刘备,占领荆州后,并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代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暂与刘备。215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东吴大帝·孙权(182-252)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有相当的兵力与自己叫板,旋即改变战略,联合曹操,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以吕蒙为督取下荆州,潘璋、朱然擒杀关羽。220年,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221年,刘备称帝,兴兵问罪,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火攻大破敌军。222年,曹丕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曹丕时代,对孙权四次用兵,皆不如意)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229年,孙权于武昌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今湖北鄂城),东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229年后,孙权多次出兵北伐,因战役过多,日后再来补充。)称帝后孙权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
朱元璋修建陵墓为何不移开孙权墓?
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他不挪开孙权的墓地,其原因有三,第一他讲文明、懂礼貌不忍心打扰孙权,第二为政提倡道德所以不能干违反道德的事儿,第三不想破坏风水。01、礼让先人首先说说孙权,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建立者,统治东吴二十年有余,令蜀、魏不敢轻易来犯,可见其治国安邦之能不在刘备、曹操之下。而朱元璋白手起家,其诛元得明坐镇天下,二人皆为君王,后世君主见到东吴一霸,英雄惜英雄,自当礼让三分,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延伸为君王何必为难君王,所以朱元璋就不打算移开孙权墓地。朱元璋虽然是超级草根出身,但是他扬名天下以后,书可是没少读,他曾经也在历史文集里面,了解过不少孙权的英雄事迹。朱元璋生前是个明事理的人,更是个讲究人,所以肯定不忍心叨扰孙权,二人虽阴阳两隔,可这不影响朱元璋对孙权的敬仰之情。02、道德约束有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此书虽然说讲的是明神宗皇帝统治大明王朝第十五年头的事儿,可实际上它讲的是整个大明朝的历程,里里外外剖析甚明,其中就严格的表示,大明王朝虽是君王统治下的王朝,可实际上是用道德礼数约束群臣万民。作为大明朝的第一位君主,天下的话事人,他怎么可能带头不遵守道德跑去挖人家坟墓,于情于理都不适合,所以他就没动孙权墓地。03、风水问题古代人都非常迷信,强如一代女帝武则天都对风水堪舆之术深信不疑,她在弄陵寝的时候特意让著名术士袁天罡、李淳风帮她算风水问题。到了朱元璋这代,自然而然也对风水问题深信不疑,他不挪开孙权墓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害怕挪开孙权墓地之后,导致风水大变,最后大明朝国无宁日,所以他不敢挪。
朱元璋修建陵墓看到了孙权墓,为何不移开它?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明孝陵正南300米前有座土丘,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孙权是葬于南京的第一位帝王,同时也是葬于钟山的第一位帝王,他开启了此后历代定都南京的帝王或政治家倾情钟山作为陵址的先河。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想庆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仅将孙权墓前的一对石麒麟迁移,迁往何处无考。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古代帝王都非常迷信风水,在登基不久就会命风水师为自已选择墓地,建造陵寝,比如武则天百年之后的吉地就是著名的星象学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选取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脱俗,他不敢贸然移动孙权墓,也是怕风水会影响朱家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