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之道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就是李斯从楚国上蔡郡的守仓小吏走向秦帝国的咸阳并成为当朝第二大人物的开端原由。
话说李斯还在上蔡郡安稳度日时,忽有一天急着上厕所,推开门便看到厕鼠见人仓皇逃窜,他联想到生活在粮仓里面的老鼠,就没有这等见人就抱头鼠窜的不幸事。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将仓鼠与厕鼠的生活环境做一个调换。结果原本的仓鼠也变成了厕鼠,见人逃窜;厕鼠却如原先的仓鼠一般过上了富贵安逸的生活,再无半点逃窜之忧。于是乎,就有了李斯这一千古名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只在于所处的环境罢了。
由此,李斯不再安于做一个隐没于市井的人,他要成名而且要千古垂名。
他先去荀子处做了七年的门徒,苦心学习。待他学成之时便只身前往当时秦国的首都咸阳,投身于当朝权势泼天的丞相吕不韦门下,成了丞相府中的一名舍人。
随后冒着身首异处的危险毛遂自荐于当时年轻的秦王嬴政,凭借一条经过七年锤炼出的巧舌,成功得到秦王的赏识。李斯向秦王提出了统一六国归于秦的政治思想,他要辅助秦王嬴政成为天下的王,他们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便由此开始了。
这期间李斯和秦王一起将太后的宠臣嫪毐拉下了马,将吕不韦遣返至河南,削减宗室重臣的权利,培养秦王的朝廷亲信,重获军权,离间六国,最终一统天下!秦王嬴政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而李斯则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成为了秦帝国的第二把手,他成名了,且是千古留名。
话说李斯的仕途到此处已然是达到鼎盛,但老话说,月盈则亏。李斯果真应验了这句老话,开始走向了衰亡……
嬴政一统天下之后,好像失去了目标一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权利反而让他对政治生涯失去了兴趣,他便开始追求长生不死此等虚妄的梦想,再无心于朝政。最后驾崩于求取长生不死仙药无果后返回咸阳的路上,死后还被近侍的宦官赵高篡改了立储遗诏,这便是导致秦帝国走向灭亡的开端之迹,这便是嬴政的悲剧。
李斯呢?李斯时已垂垂老者,不知他如何感想,竟与赵高一起合谋篡改了立储遗诏,为他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最大的一手败笔。最终落得株连三族的结局,腰斩而亡。这便是李斯的衰亡。
如果当初李斯没有同意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如果李斯当时不自顾自地考虑昔日与公子扶苏不和,恐扶苏继位后于自己的地位受损,而是坚持遂秦王嬴政之意立公子扶苏为帝,他还会有如此结局吗?我们现已不得而知。但我更愿意李斯的做法是不为自谋而去坚持正道,即使最后结局亦如此,李斯的政治生涯也是完美的,他留给后世人的是交口称赞。
虽是一样的死亡结局,留下的口碑却是如此不同。说明了什么? 在大义面前,先思虑万世人而后己的做法远好过于先己而后万世人。如若只有小你小我,先己而后人则无可非议。
李斯因鼠顿悟走上这流血的仕途,从底层一路向上行进,其间走过的丛林荆棘,遇上的艰难险阻,悉数过来了。前半生他是聪明善辩的,后半生达成梦想升居高位,最后却一失足成千古恨。李斯老了……
我不明白。人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和见识也会一并见长。人应该是越老越像人中之瑞,外貌虽已凸显老态,可内心却应该是越发精明。心智历经岁月淘沙,留下的都该是颗颗珍珠。反观李斯,年轻时就已锐气具现,年老后更应是非比常人,为何还会有如此“晚节不保”的事情发生?
我想这应该与 格局 有关。精壮年的李斯,心在天下,辅助嬴政统一六国,这是何等广阔的格局。那时的他断不会因与继帝位的扶苏有过节为求自保而选择舍大义利小我。彼时他的志在大义。年老后的李斯格局则小了许多,因为他已然功成,现只求保住丞相这一官位,度过晚年。此时他的志却只在小我。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种是求而不得,一种则是得偿所愿。
李斯之道如是矣。
《流血的仕途》——李斯传奇的一生
《流血的仕途》写的是李斯从楚国的一个小公务员逆袭成为秦朝开国丞相的传奇一生。历史上很多英雄一开始都是一介布衣,然后经历了某件事,顿悟之后走上了开挂的人生。李斯也是这样,他的顿悟是在茅房,他看到老鼠在厕所里吃粪便并且特别胆小,然后想到他所管的粮仓里的老鼠吃着皇粮且人畜不怕。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厕所里的老鼠放到粮仓里,把粮仓里的老鼠放到厕所。三天之后,前者变得和长期在粮仓里生活的老鼠一样,后者变得和长期在厕所活的老鼠一样。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便离开了上蔡郡的家,离开妻儿,到能够让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第一站便是当时最有名的兰陵郡,一代宗师荀子在那里讲学。李斯聪慧的头脑和与众不同的思想很快就得到了荀子的赏识,由他悉心教导。学了四年之后,他自觉学业已大成,想离开时,遇到了刚好来求学的韩非。这两位聪明才智处于同一重量级的人,一看震惊,二看顺眼,三看惺惺相惜。于是李斯不走了,他要向韩非学习。后来他们很自然的成为死党,韩非独特的贵族视角和超凡的天才才能将李斯引入一片新的天地,李斯独特的杠精思维和非凡的口才给韩非也带来了新的成长。李斯后来说“不遇韩非,李斯不得为李斯;不遇李斯,韩非不失为韩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三年之后,李斯前往秦国首都咸阳,韩非回到了韩国。
之后的故事就比较繁琐了,咱们挑重点讲。当时秦王嬴政尚未成年,秦朝相国吕不韦把持全国大权,于是李斯想方设法进了他的门,成为他的幕僚。当时李斯是打心眼里看不起吕不韦的,他的终极目标是走到吕不韦现在的位置上。后来发现吕不韦和太后那点破事,这个一方面让吕不韦权倾朝野,另一方面他年老的身体受不了,而幕僚中有一个XX能力超强的人叫嫪毐。于是李斯找机会把他献给太后,既解决了吕不韦的烦恼,又把屌丝嫪毐直接从地上送入云端,两头都讨好。嫪毐得到太后宠幸之后,权势渐增,而吕不韦则慢慢被冷落,最终形成嫪毐和吕不韦两个巨头分庭抗礼的局面。后来,吕不韦将李斯派到皇帝护卫队做了一个小官,李斯离秦王的距离又进了一步,他在有一次秦王在外游玩时冒着生命的危险毛遂自荐,推销自己,最终成功地得到了秦王的认可。慢慢地李斯成为了秦王的心腹,为他出谋划策,首先壮大宗室的势力,形成宗室、吕不韦、嫪毐三足鼎立的局势。随后,嬴政九年,在嬴政加冠(意味着他要亲自执政),嫪毐谋反(和太后有两个孩子)被杀,三年后,吕不韦因嫪毐案的牵连被放逐回河南封地。此后,秦王亲手执掌国家大权,灭六国,全国一统,自称始皇帝。李斯做了二十二年秦国廷尉(司法最高长官),后来做丞相至秦二世时被赵高害死。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他是当时韩王赵的皇叔,一开始郁郁不得志,遂著《韩非子》以泄愤。后来秦国攻打韩国,韩非才受到重用。同时,李斯想把韩非介绍引荐给秦王,就把韩非的文章给秦王看。秦王非常喜欢,于是出兵韩国,指定要韩非入秦才肯休战。李斯想让韩非和自己一起为秦王效力,完成一统天下的壮举。而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灭六国则必亡韩,他根本就不可能为了秦国出卖自己的国家。于是乎,韩非为秦王出了一些亡秦保韩的主意,无一采用,最后得罪了秦国首席外交官贾姚,最后被整死了。本来李斯是处处护着韩非的,最终还是放弃了,其中原因很复杂,想了解的还得去看原著。
总之,李斯为秦王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成功路上历经的坎坷也非常多。作为一部和《明朝那些事儿》相同类型的历史小说,《流血的仕途》同样是语言幽默,内容深刻,值得一读。不过相比之下还是稍逊一筹,从科研的角度讲,如果说前者是写了一个领域各种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的大综述,则后者是写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的小综述;从社会的角度讲,如果说前者是描述社会的整个场景,则后者写的是一两座重点城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