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

时间:2024-11-19 00:59:58编辑:思创君

乡土文学的意义有哪些

意义:乡土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乡土作家勾画出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其以其通俗易懂、低调、深沉、厚重、沉积为主要表征,来自于民间,又去向民间,通常是民间深厚文化积淀的爆发,深刻体现了底层劳苦大众的呐喊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土文学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乡土文学流派。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


乡土中国的乡土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多个方面来介绍乡土社会。其中,新颖的理论与概念也有很多,我们挑出书中的几个重要部分讲述这本书。 1、乡土本色 本书从开头就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说中国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大多数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的,在很多行为习惯上都有相似之处,带有乡土性。另一层是说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其他的社会阶层在长时间的发展下,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 作者说到“土气”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土”的本意为泥土。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如果没有土地,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生活来源。所以人们热衷于土地,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老是乡、落叶归根。人们都在乡土社会中这样生活着。“土”在这种文化里所占的地位显然也是很高的。比如说,土地神。它作为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上的神,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再比如说,在人们思想时,灶上的泥土,成了人们水土不服时的“良药”。 作者在这一章里提到了一个重要名词“熟悉社会”。人们对人、对物,都是熟悉的。这个熟悉社会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从土地去看,就很好理解了。土地是稳定的,所以乡土社会有个很大的特性——不流动。不管人口如何繁衍、迁徙,老根是不常动的。又因为其附有地方性,读后感也就是说人们在空间上受到了阻隔,因此就形成了熟悉社会。作者重点提到了“熟人社会”。什么叫熟人社会呢?在农村里长大的人应该明白,他们每天接触的哪些人,都是从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认识,慢慢熟知的人。只要是有人向他们打听某一家姓,如姓陈,姓李的住哪儿,再说上几个长者的名,他们基本上就可以马上反应出来他们打听的是哪一户人家,住在哪儿。 而与熟悉社会相反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这种环境。于是本篇末尾讲就到,乡土本色逐渐消失,土气成为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人们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2、文字下乡 我们一直都认为,乡下人是“愚”的,而这种“愚”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表现出来,那就是不识字。而作者的观点却是,并不是他们不认字,而是文字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来帮助到他们社会生活。这一点可以从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两方面上来说。 从空间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并没有易于识字的环境,人们在熟人社会中面对面交流,可以轻易地辨别别人。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以代替姓名,作为区分其他人的符号。而文字,在作为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来说,本身是有缺陷的能达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乡土社会中并没有发挥到它的用处,所以文字也就可有可无了。 从时间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生活安定,他们的个别经验就等于世代经验。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是历代不移的。人们在同一环境中,后代所走的全是前人的脚印,时间没有阻隔,语言也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文字也自然无关紧要了。 综上所说,乡土社会受空间限制小,时间阻隔上的影响也基本不存在。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没有帮助没有需要。所以,他们不识字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愚”的,而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只有在基层发生改变后,才能进行。


上一篇: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