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船歌的简介,门德尔松的。钢琴六级那首!越详细越好!快!
德国作曲家
门德尔松
的《威尼斯
船歌
》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
钢琴曲
。乐曲开始,左手的
分解和弦
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右手奏出一段意大利式的旋律,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乐曲的中段充满幸福感,一个波光粼粼的颤音进一步描绘了迷人的景色。
威尼斯船歌
(第二首),门德尔松的“
作品30
”内全部为
钢琴小品
“
无词歌
”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
f小调
,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
舒畅
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威尼斯船歌的简介,门德尔松的。钢琴六级那首!越详细越好!快!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乐曲开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右手奏出一段意大利式的旋律,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乐曲的中段充满幸福感,一个波光粼粼的颤音进一步描绘了迷人的景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威尼斯船歌》曲式分析是什么?
《威尼斯船歌》曲式分析具体如下:第一,旋律音调。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均采用小调,旋律具有多愁善感的悲歌式音调,乐句平衡对称,绵长的气息感,表现出一种缓慢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三首船歌的主题旋律均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四、六度)后马上与反方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了“拱形”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早期器乐声乐化的倾向。第二,节奏型态。门德尔松三首船歌均采用6 / 8拍典型的船歌节奏型态,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第三,结构与织体。门德尔松在三首威尼斯船歌中采用的是他最常用的半分解和弦的织体,琶音分解和弦与节奏型分解和弦相结合,不仅使伴奏音型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创作背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之6)。随后,他又在1833年和1842年完成两首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作品62之5)。这三首船歌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伴奏织体都由左手担当,都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作者通过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从而使作品极具情感色彩与地方风格。
威尼斯船歌乐段类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 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
2、呈示段(7~22) 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摘要】
威尼斯船歌乐段类型【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回答】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 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
2、呈示段(7~22) 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回答】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首《船歌》的结构分析\x0d\x0a\x0d\x0a1.《无词歌》Op.30.No.6\x0d\x0a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谱例略)。\x0d\x0a“引子”部分有6小节,左手的固定音型已预示了全曲的特点,犹如静静的河水轻轻荡漾,既有动感,又能保持安静平稳的和声进行。在3、4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标记为渐弱,仿佛小船划破水面,泛起的波纹渐渐散去。因此第5、6小节的左手音型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描写出一种漩涡般的流动。\x0d\x0aA乐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高声部开始出现歌唱性旋律,有两个相似的长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由强到弱,具有绵长的气息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舒缓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x0d\x0aB乐段:为全曲的高潮段落。以第2、3小节渐强的递进式展开并利用离调的手法以增强气氛,然后通过一个很弱的颤音将作品又带回原来的旋律,并以二重唱式的形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从而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声的变化从2、4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经过28小节的减七和弦离向下属和弦,音量增至最强,音响变得非常开朗而激动,并达到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至37小节回到主调,由属和弦进入,至第44小节是最后一句歌唱性旋律,到第48小节第一个音结束。在这个段落当中,音乐的渐强与渐弱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最强的部分既清晰、激动而又不过分。\x0d\x0a尾声部分由第49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北京依然是低声区的固定节奏,其中出现有颤音开始的两句压缩的主题动机,并在主和弦的和声中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仿佛小船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片宁静的水面。\x0d\x0a\x0d\x0a2.无词歌op.19. no.6\x0d\x0a作品为由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谱例略)。\x0d\x0a引子:7小节,音型式的,这部作品在音型上较前一首不同,形象更加具有漾动,似乎在描写黄昏临近,威尼斯小镇上较多数量的小船涌在水面的景象。同样是在三、四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但标记为渐强至“sf“,而后迅速减弱至p,仿佛船桨迅速而有力地划过水面溅起浪花后,泛起阵阵余波。低声区音型同样是轻柔而富于动感的。而第三小节至第五小节的高声区则有了‘p一一sf一一p“力度的表现,使人想象到“船桨在静静的水面划过”这一过程。\x0d\x0aA乐段:为第8至第17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a乐句在经过较长的引子之后,缓缓呼出一个连续下行的歌唱性旋律,仿佛有人在某条小船上轻声唱起一曲童谣,具有歌唱的“悠扬”气质;而a1乐句前半句很明显地是复述式的歌唱,后半句则好似有风儿吹过伴随歌声发出轻声的呼啸。这一部分的旋律,特别是两个乐句开头的比较,al乐句从谱面标记的“p“来看,较a乐句更弱一些,给人以忽隐忽现之感。\x0d\x0aB乐段:为第18至第25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下属调展开,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b1乐句回归主调,并以开放性的半终止结束,加强了作品的贯通性,为后面的旋律展开作铺垫。这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体得力度变化较为复杂。\x0d\x0aC乐段:为第26至第34小节.平行、方整、守调的常规型乐段。全段在主调上展开,即在调性上回归主调,两个乐句平行而尾部形成呼应。全段尾部以离调手法进入到下属和弦.而后为K46—D7—t,是典型的传统和声手法。全段大量出现的“连奏断音”的符号.即不是完全地断开也不是完全地连音.而是在连贯基础上的断奏.形象地展现出“夕阳西照,船家归来,整个水乡既喧闹又祥和”的景象,分寸感把握的非常之到位。\x0d\x0a尾声:由第35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昭示着整个小镇在夕阳西下恢复夜的平静,但耳畔时有歌声的回荡,即所谓“余音绕梁’。\x0d\x0a\x0d\x0a3.《无词歌》Op.62.No.5\x0d\x0a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中部、变化再现单二部曲(谱略)。\x0d\x0a引子:4小节,音型式的,与前一首大致相同,低声部“pp”与高声部“ff”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演奏时要极为注意。而这两者在音型(分解和弦式)与长音连贯加之力度的差别。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荡澡的平静的湖面(低声部),临湖的教堂响起的了洪亮的钟声(高声部),似乎还有回声(高声部的反应)。调性在a小调上展开,给人以种平和而略带伤感的意境。\x0d\x0aA乐段与Al乐段:第5第21小节,平行、方整、守调、有反复的常规典型乐段。A乐段(第5小节至12小节),弱起而歌唱性的旋律给人一种淡淡的沧桑感,似向人述说着这小镇的历史。Al(第14小节至22小节)是A乐段的重复。应特别提出的是:Al乐段的开头是一种带状的旋律形态,其是将A乐段以平行八度式的整体加厚。这两个乐段有着明显对比.,A乐段好像是一个声音在述说,Al乐段则是好像有更多的人加以应和。\x0d\x0aB乐段:·为第26至第49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大属调展开,功能型布局强;b1乐句经过短哲连接后回归主调,尾部出现以bll为代表的那波利和弦。整个乐段给人动荡的印象,情绪波动较前两首较大。\x0d\x0a尾声:第50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材料碎片,结尾处进行主和弦的华彩性分解,结尾更是以“皮卡蒂’终止的方式结束在其同名大调上,使作品风格骤然明朗。而这应该正是全曲的的真正基调。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首《船歌》的结构分析
1.《无词歌》Op.30.No.6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谱例略)。
“引子”部分有6小节,左手的固定音型已预示了全曲的特点,犹如静静的河水轻轻荡漾,既有动感,又能保持安静平稳的和声进行。在3、4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标记为渐弱,仿佛小船划破水面,泛起的波纹渐渐散去。因此第5、6小节的左手音型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描写出一种漩涡般的流动。
A乐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高声部开始出现歌唱性旋律,有两个相似的长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由强到弱,具有绵长的气息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舒缓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
B乐段:为全曲的高潮段落。以第2、3小节渐强的递进式展开并利用离调的手法以增强气氛,然后通过一个很弱的颤音将作品又带回原来的旋律,并以二重唱式的形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从而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声的变化从2、4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经过28小节的减七和弦离向下属和弦,音量增至最强,音响变得非常开朗而激动,并达到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至37小节回到主调,由属和弦进入,至第44小节是最后一句歌唱性旋律,到第48小节第一个音结束。在这个段落当中,音乐的渐强与渐弱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最强的部分既清晰、激动而又不过分。
尾声部分由第49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北京依然是低声区的固定节奏,其中出现有颤音开始的两句压缩的主题动机,并在主和弦的和声中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仿佛小船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片宁静的水面。
2.无词歌op.19. no.6
作品为由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谱例略)。
引子:7小节,音型式的,这部作品在音型上较前一首不同,形象更加具有漾动,似乎在描写黄昏临近,威尼斯小镇上较多数量的小船涌在水面的景象。同样是在三、四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但标记为渐强至“sf“,而后迅速减弱至p,仿佛船桨迅速而有力地划过水面溅起浪花后,泛起阵阵余波。低声区音型同样是轻柔而富于动感的。而第三小节至第五小节的高声区则有了‘p一一sf一一p“力度的表现,使人想象到“船桨在静静的水面划过”这一过程。
A乐段:为第8至第17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a乐句在经过较长的引子之后,缓缓呼出一个连续下行的歌唱性旋律,仿佛有人在某条小船上轻声唱起一曲童谣,具有歌唱的“悠扬”气质;而a1乐句前半句很明显地是复述式的歌唱,后半句则好似有风儿吹过伴随歌声发出轻声的呼啸。这一部分的旋律,特别是两个乐句开头的比较,al乐句从谱面标记的“p“来看,较a乐句更弱一些,给人以忽隐忽现之感。
B乐段:为第18至第25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下属调展开,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b1乐句回归主调,并以开放性的半终止结束,加强了作品的贯通性,为后面的旋律展开作铺垫。这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体得力度变化较为复杂。
C乐段:为第26至第34小节.平行、方整、守调的常规型乐段。全段在主调上展开,即在调性上回归主调,两个乐句平行而尾部形成呼应。全段尾部以离调手法进入到下属和弦.而后为K46—D7—t,是典型的传统和声手法。全段大量出现的“连奏断音”的符号.即不是完全地断开也不是完全地连音.而是在连贯基础上的断奏.形象地展现出“夕阳西照,船家归来,整个水乡既喧闹又祥和”的景象,分寸感把握的非常之到位。
尾声:由第35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昭示着整个小镇在夕阳西下恢复夜的平静,但耳畔时有歌声的回荡,即所谓“余音绕梁’。
3.《无词歌》Op.62.No.5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中部、变化再现单二部曲(谱略)。
引子:4小节,音型式的,与前一首大致相同,低声部“pp”与高声部“ff”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演奏时要极为注意。而这两者在音型(分解和弦式)与长音连贯加之力度的差别。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荡澡的平静的湖面(低声部),临湖的教堂响起的了洪亮的钟声(高声部),似乎还有回声(高声部的反应)。调性在a小调上展开,给人以种平和而略带伤感的意境。
A乐段与Al乐段:第5第21小节,平行、方整、守调、有反复的常规典型乐段。A乐段(第5小节至12小节),弱起而歌唱性的旋律给人一种淡淡的沧桑感,似向人述说着这小镇的历史。Al(第14小节至22小节)是A乐段的重复。应特别提出的是:Al乐段的开头是一种带状的旋律形态,其是将A乐段以平行八度式的整体加厚。这两个乐段有着明显对比.,A乐段好像是一个声音在述说,Al乐段则是好像有更多的人加以应和。
B乐段:·为第26至第49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大属调展开,功能型布局强;b1乐句经过短哲连接后回归主调,尾部出现以bll为代表的那波利和弦。整个乐段给人动荡的印象,情绪波动较前两首较大。
尾声:第50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材料碎片,结尾处进行主和弦的华彩性分解,结尾更是以“皮卡蒂’终止的方式结束在其同名大调上,使作品风格骤然明朗。而这应该正是全曲的的真正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