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

时间:2024-11-20 07:20:31编辑:思创君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并最初提出对幼儿教育实施公育。
2.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幼儿教育之父”的陈鹤琴,是我国20世纪二、30年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同与其齐名的教育家张雪门并称为“南陈北张”。他的代表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陈鹤琴于1923年在南京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0年,他在江西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陈鹤琴主张“活教育”理论体系。
3.实用主义教育家陶行知,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他对清末民初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批评中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都进行了批评;同时他还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国内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幼教的专家,教授领军人物

1、李跃儿,原名李跃春,1958年4月1日生,来自宁夏银川,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2、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3、张雅莲,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电视台《孕婴专家》栏目主讲,教育部成教协会学前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育婴职业师培训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指定亲子教育讲师。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李跃儿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瑞雪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张雅莲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共多少字

爱和自由孙瑞雪基本情况简介全书一共15万字,225页。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孙瑞雪,女,汉族,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幼儿园创办人,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会及全国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爱和自由的背景妈妈们常上的网站,如摇篮网和一些大网站,如新浪的育儿频道上,孙瑞雪的教育理念被奉为育儿圣经,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孙瑞雪是全国幼教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亲爱的读者,如果这本书能使您更爱您的孩子,就请您把爱送给每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肯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人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是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因此,当家长人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带来幸福时,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爱和自由广泛流传的秘密。

重读 孙瑞雪《爱和自由》

孩子快开学,更是严重的觉得孩子的教育,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方法、执行太重要,很严峻!开始找出一些 家庭教育类书箱,要认真研究!


相信分享中的成长,将我的理解分享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记忆,给有同样困惑你一些启发,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与质疑,这能再衍生更多新的想法。

孙瑞雪,蒙氏教育的专家,这本书是将演讲内容汇整成册的,原先在参加PR线下培训课时读过一次,并整理成思维导图,这次通本快读,分三次花三个小时完成。整理了一下收获,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四个问题+理解+解答

1,0-6岁(有的甚至到12岁)是孩子心智建立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间

6岁以前儿童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成人太喜欢说话了

孩子依据感觉认识事物,形成概念

不能强行灌输“概念”,透过不断的活动(给孩子“试错”机会),形成认知,进而思考,学会分辨,最终变成智力

2,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

给孩子“时间”让孩子逐渐变快-耐心&爱心

心智发展是缓慢的过程,尊重孩子的“慢”

凡事包容、理解、相信、盼望、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3,如何给孩子自由?

除原则问题,其余给他(她)自由

三个原则:不打扰别人;不能有不礼貌的行为;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家庭中,有几个基本规则即可,不能有太多的规则



4,实用的方法

废话少说-》简洁、明了-》“三段式教学”

不训斥儿童,生活中提醒,不断提醒

拿别人的东西:告诉她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强行取回,不必讲大道理 ,允许哭一会儿或生气

少说教,用积极的心态看事情,追求自我的成长

尽量满足孩子的“吃”,每周逛一次超市,选择权给孩子,不干涉孩子

3岁以前,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

总结:

蹲下来给孩子说话,每天上学习前:拥抱孩子,说:我爱你,孩子 ;每天放学回家拥抱孩子 ,说:妈妈爱你;孩子遇到麻烦时说:告诉妈妈为什么呢,然后倾听。

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给她自由。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还没看过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读了这本书,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由于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结果好多版本都是从十五章后就是简短的书摘,没有具体的内容。好在后来在摇篮网里搜到了完整版。(其实看后面几章,孙老师一直在强调蒙氏幼儿园有多好多好,虽然收费也是好贵好贵。俺只想说没钱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们伤不起)先说下几点心得吧: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上一篇:天安数码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