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介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
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10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祠内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启贤堂陈列着三苏手迹、拓片和遗物。
两侧厢房中展示有三苏生平及宦游各地的遗迹图片与文字。祠内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匾联、书画、盈室满堂,明清以来一些书画名家文徵明、邹一桂、查士称、何绍基、张大千等的作品,也在此陈列供游人观赏。
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
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有:前厅、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来凤轩、披风榭。1、前厅三苏祠前厅是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南西看为三橙四柱二室,北面看为五橙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饰汉文寿字及卷草式图案,脊饰全为陶制品。朝南中间三槛为敞厅。门帽正中有一圆,日“文献一家”,门上挂对联一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稍间向北开门,辟为碑亭,内置自明至民国的建祠记事碑。2、飨殿三苏祠飨殿,小青瓦房面,脊正中有宝顶式三重檐楼阁式饰物,高1.50米,脊上有对称的六组走兽,脊两端饰鸱吻,整个饰物均为陶制品。地坪为三合土。前三楹有三匾,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峰鼎畴”“是父是子”“文章气节”。飨殿内塑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3、启贤堂三苏祠启贤堂是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房面。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上饰走兽,亦有卷草式图案。东、南、西三面有回廊。4、木假山堂三苏祠木假山堂位于启贤堂北楹,小青瓦房面,堂前正中间上方置有一匾,为清乾隆年间所立,杭州人宋凤起题匾,匾书“木假山堂”;堂后壁书有苏洵所做《木假山记》;堂正中放置有木假山。堂前为方池,沟通瑞莲东、西池,池内有石砌台,上作盆状,内塑石山三峰,与堂上木山相映成趣。石山上有小竹一丛,榕树、黄杨各一株。堂前两侧各有石坪桥一座,上覆回廊,穿回廊可达来凤轩。5、来凤轩三苏祠来凤轩是悬山式屋顶,小青瓦房面,与连接启贤堂的桥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轩后有翠竹万竿围护,使主体建筑显得更为集中。6、披风榭三苏祠披风榭在来凤轩西偏南,瑞莲西池北岸,坐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
晨起,收拾妥当,从成都东坐高铁到眉山东不过二十几分钟,便捷的交通,真是太赞了。
眉山,并不是很大的城市,但因为这里诞生了苏东坡,眉山便拥有了显赫的文化符号,傲视群城的资源。“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连皇上都这样说了,能不服气吗!
去科工园办完正事,十一点岀来,就近在马路边的无名小店要了两个菜,打算吃饱喝足了去逛三苏祠。一份血旺肥肠一份炒空心菜,让专业吃货的我尝过后,立马追加了一道泡菜炒肉,全不顾老板娘再三警告“你俩吃不完的”(结果没剩)。美食家苏轼故里,“川厨之乡”,不是浪得虚名的。
坐公交车去三苏祠,七拐八拐的公交带我初步认识了这座城,“眉山无处不东坡”:有商业街叫东坡,有公园叫东坡,有广场叫东坡,有酒店叫东坡,有餐馆叫东坡,有学校叫东坡,有住宅区叫东坡……说眉山被东坡“承包”了并不为过。
下车第一眼,是“古纱縠(hú)行”的牌楼,红柱质朴,青瓦飞翘,颇具地域特色。街道两边的商铺,主要卖绢丝刺绣,生意比较冷清。从西门买票进去(全票40元/张),但见翠竹遍布,绿水环绕,间或点缀个亭台……三苏祠会是这样?莫不是走错了?找人询问,原来我俩是溜进了人家的后花园,南门进来才是正门(反向游览,所见景致虽然一样,感觉还是有点别扭)。走马观花,走遍整个景区,感觉整个祠堂比想象中的要大,建筑也不少,启贤堂、来凤轩、抱月亭、百坡亭、云屿楼、瑞莲亭、披风榭等,镶嵌在山水古木竹石间,显得古意盎然。屋内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塑像、字画、楹联、碑刻等静立其间,给人以清幽闲雅的书卷气息。
三苏祠对面,是三苏祠博物馆。从这两处介绍性文字中,我自认找到了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秘诀,那就是苏洵娶了个好老婆,苏氏兄弟有个好母亲。
这位了不起的女性没留下名字,只留下了一个称呼:程夫人(照常理应该是苏夫人或程氏)。当年,程夫人以眉山巨室的千金下嫁苏家时,年轻的苏洵喜欢游历,且屡试不中,是和我等相似的咸鱼一枚。只不过,“苏老泉,二十七,得妻勉,始发奋”,苏洵外出求学,程夫人便挑起养家、教育儿子的责任。丈夫带着两个儿子赴京赶考,程夫人便带着两个年轻的媳妇看家。可惜的是,她没等到两个儿子双双高中的喜报,就离开了人世。
在这所程夫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庭院中,曾经的女主人在爱女八娘的陪伴下正盈盈走来。在这里,从她们身上,我深刻的理解了“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的真谛。
走进三苏祠,凭吊伟大的苏轼,礼赞默默付岀的程夫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教育的内涵更值得每一位来过这里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