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出使在建元3年(前138年),目的是为了出使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安居乐业,不愿东归.张骞没达到目的,其作用是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出使是元狩4年(前119年),当时汉军进军漠北与匈奴决战,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控制下的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汉朝对抗.张骞建议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队伍向西域进发.到达乌孙时,正遇上其内乱,乌孙无意东归.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张骞派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打字太累了,下面一段是出使西域的作用,百度百科上复制的,说的挺全面,慢慢看吧)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彻底铲除匈奴势力,实现开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汉武帝在对匈奴展开第三次打击的同年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设法联络乌孙等西域诸国,联合打击匈奴。这一次比较于第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张骞这次出使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他们到达乌孙时,正值乌孙因王位之争而政局不稳,国内贵族惧怕匈奴,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各国,广泛联络。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派使者到长安,见到汉朝人众富厚,回去报告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为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并带回许多所到国的使者。从此中西之间的交通正式开启,西汉政府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此后,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继续向西延伸,一直到奄蔡、条支(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等国。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张骞这次出使,经历了许多国家,知道了西域的许多情况。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即据此写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这次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1、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2、配合了汉当时的战略安排。3、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4、从此西域成为中国的传统势力。5、加强了人民对外开拓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评价张骞出使西域,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