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的意义
科学史的意义就在于为科学本身服务。 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 通过20世纪后期(艺术与人文的历史称为奖学金的历史。 ) 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 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总是那些被人“讲”出来的东西。 每一种“历史叙述”的背后,都隐含着叙述者的一套历史“观念”。 这套“观念”支配着历史叙述者和历史学家去选择讲什么、不讲什么,支配着他们如何讲、如何编排形形 *** 的历史“事实”。 就科学史而言,这套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科学”的观念,其次还有“历史观”,不同的“科学观”和“历史观”决定了科学史叙述的不同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就将写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史来。 扩展资料: 科学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凡有文明的地方,就可以写出它的科学史来。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有“美洲的玛雅科学史”、“非洲科学史”、“少数民族科学史”,当然也可以有“中国科学史”。 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史也有两种可能。 假定科学作为“人类”的自然知识有一种主导的、本质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或先或后的靠近这种主导形态——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容易认同这个主导形态就是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科学史就是记载自然知识的这一主导形态的发展历程。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 科学思想史通常也称内史,科学社会史则称外史。 如果说内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相对比较确定的话,那么外史则多种多样。
科学史是科学还是历史
简单说吧,科学史就是“科学”这个东东的发展历程。 从人类使用棍子桶蚂蚁洞到用火箭打彗星,历史一步一步走远,未来也一步一步走近。 那么不简单的说,科学史是科学还是历史呢?接下来我们不简单的说一说: “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这个词跟“历史”(History)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史学”或“编史学”(Historiography)、“科学史学”或“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你以为这几句就忽然变得晦涩复杂了?那你太小看科学家了。 最近的解释又翻出新花样,如托马斯·库恩,把科学史推向了更细致的方面,包括智力,文化的,科学之外的经济和政治的主题,都统统划拉进科学史里面了。 因为科学社会史家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 我们不禁要说,这不就是一切史么,或者叫个万能史得了。 不过既然有是“科学”还是“历史”的疑问,那就说这俩词肯定是有区别的,有高人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差异性说明: 科学史的写作范围构成影响的是如下三种回答,或说三种定义: 定义一:科学是指导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理论知识,尤其指比较系统的自然知识。 定义二:科学是植根于希腊理性传统的西方人特有的对待存在的理论态度,其中尤其指在这种理性眼光之下生成的自然知识体系。 定义三:科学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的理论,其理论层面以牛顿力学为典范。 请问各位看官,这三个解释,能看明白么?是不是似是而又非,鄙人也是云里雾里的。 最后推荐几本相关科学史书籍,希望在晦涩拗口的科学海洋中提供一点方向。 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近代科学史 俄罗斯他和苏联科学简史 生命科学史 美国科学技术史
什么是科学史?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呢?
这些年,中国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在在校大学生中设立科学史课程内容,这也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与教学方面的优良局势对比,大家在科学史领域的理论基础研究都还没遭受应该有的高度重视。从清华先前公布的双学位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看来,学生们必须学的课程内容有:科学合理通史、技术性通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科学合理哲学导论、西方古代欧洲中世纪科学史、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名篇选译。生物科学史、博物学史、科学与宗教、仪器设备史、在我们讨论科学合理时、媒体史与媒介哲学思想这些。“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有2个层次的含意,第一层级指的是对以往具体发生的事情的讲诉,第二层级则是指对这类讲诉身后起操纵功效的理念开展思考和解读。科学史的含义就源于为科学合理自身服务项目。要不,它有利于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协助学生们尽早把握现有的科学理论;要不,它从历史数据中为当今科学前沿难题找寻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历史典故提升理工科学习培训的挑战性,起着把科技知识包起“糖衣片”的功效。还可以从史学理论中为实际的合理难点寻找答案。“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有2个层次的含意,第一层级指的是对以往具体发生的事情的讲诉,第二层级则是指对这类讲诉身后起操纵功效的理念开展思考和解读。科学史的含义就源于为科学合理自身服务项目。要不,它有利于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协助学生们尽早把握现有的科学理论;要不,它从历史数据中为当今科学前沿难题找寻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历史典故提升理工科学习培训的挑战性,起着把科技知识包起“糖衣片”的功效。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制度。因此,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对考虑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继承性,有必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已经历了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两个历程,现正向信息化过渡。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没有结束,有的甚至处于开始阶段。在农业时期,人们从事畜牧业及农业,而以农业为主,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以体力劳动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于生活方面的热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则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发展到铁器;利用陆上的可再生资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相应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主义社会。在这个时期,天文物候学、动物学、植物学及医药学等竞相发展。在这个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很慢,农业时期延长达几千年。在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人类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发展时期。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工业时期由发展到确立,大约只要用200多年的时间。在向工业时期过渡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引起技术上的突破,产生所谓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有四次[3]。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国和法国在19世纪初,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也先后进入了产业革命;大约美国在50年代末,法国在60年代末,德国在70年代末都先后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于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热作为能源创立了“热力学”而引起的,以纺织业机械化(从1733年发明飞梭到18世纪70年代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为开端,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的革命。这是一次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各种“工作母机”。发展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社会推进到农业-工业社会。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70到90年代进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这一次由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学和磁学”。1867年西门子发明了电机,1881年爱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发电站,和1884年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引起的,是以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以电力工业为开端,发展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使科学技术从机械化时期进入到电气化时期,把农业-工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化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叶,是由于电子、核子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引起的,它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1895年以后开始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了广播、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通信事业。出现了电子工业、核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知识密集的新兴工业。第四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有了巨大飞跃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这就是从工业时期向信息化的过渡。以上几次产业革命,是否能说都是产业革命,还在讨论。但是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重要的新的技术革命,则是已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有的称为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开始于20世纪4C年代。这是由于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6年前苏联通信卫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计算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在前几次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使工业、企业、实验室、办公室行政部门、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微计算机化),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和部分思维。在这次新的技术革命中发展情报信息业(包括电子计算机检索、软件设计、缩微处理、声学情报、情报研究、复制、咨询服务等)、电子计算机工业、智能机器人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光电子工业等知识、智力型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情报、信息、知识业)的产业结构,把电子化推进到信息化,把社会经济从“工业发达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三个大的历程见表11—1。表11—1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续表(据陈树楷等)应该指出,在工业化时期,农业不是萎缩,而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只是农业生产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30%左右,从事农业的农民占总劳动力1/3左右;在信息化时期,农业和工业也得到发展,但从事农业的农民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在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占2%,但有8%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科技工作),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约占总劳动力的10%~15%,绝大多数人从事律师、教师、工程师、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管理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护士、牧师等,几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业的70%以上。另外约有10%左右的人从事通常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在信息化时期,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发展。这就是在第一章中将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作为人类社会三大财富之一的原因。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起步与追赶。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二、从1956年-1966年的追赶阶段。这一阶段以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为开端。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由此形成了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为主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我们从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基础科学等13个方面凝练出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为中国科学技术制度的顶层设计先行模式开辟了道路。三、从1966年-1978年的挫折与恢复阶段。此阶段,由于一些 客观原因,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同时科技工作也在困难中艰难恢复。在这期间,我国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以说,“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5年9月17日,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1964年,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1972年,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1977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数论研究中,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进行精心解析和科学推算,攻克了数学界二百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启示:从古代的领先到近代的一无所有再到现代的引领5G时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却是不断向前的,中国科技的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什么是奇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