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把挖出的尸体怎么处理啊
考古人员一般把外出来的尸体运回实验室进一步研究。 体质、食谱、病理等。 完了之后或重新葬于原处或迁葬他处。
一、什么是考古?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年)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产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二、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所以它与近代史和现代史是无关的!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各国考古学都有它们的年代下限。(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英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诺曼人入侵(1066);法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美洲各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C·哥伦布(约1451---1506)发现新大陆(1492)。一般说来,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灭亡(1644)(这也就是许多考古书上为什么一到明朝就结束,没有清朝内容的原因,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便是这样)
近一时期以来,英国有"中世纪考古学",其年代下限延伸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0)又有所谓的"工业考古学"其年代下限更延伸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在美洲,则有所谓的"历史考古学"和"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它们的年代范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美洲各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英国的所谓"工业考古学"美洲的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实际上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学。
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学的年代范围局限于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这样,便把许多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之外,这也是不妥当的。考古学不研究近代和现代,而是研究古代,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除了史前时代以外,还应该包括原史时代和历史时代。就中国考古学而言,历史时代不仅指商代和周代,而且还包括秦汉以及其以后各代。所谓"古不考三代以下"是不对的。当然,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显著。要究明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历史,就必须在极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学,因而史前考古学与史前史就等同起来了。
那种被考古发掘的尸骨的是怎么处理的
看这篇文章现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着浩如烟海的国宝文物,它们大多来自古墓的考古发掘。那么,考古发掘过程中有时也会出土墓主人的尸骨,这些尸骨都到哪去了呢?它们都是如何被保存和处置的呢?其实,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古墓中的尸骨才是真正的国宝文物,对它们的研究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据了解,考古发掘的尸骨主要有以下4种结果。一、大部分被博物馆保存和研究在我国古代,因为葬制和保存技术等原因,大多数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尸骨已经完全腐烂,或者只残存少量骨骼碎片。这类保存情况不好的尸骨,同样具有考古研究价值。它们会被送到医学鉴定和科研机构,分析墓主人的性别、年龄和去世原因。这些信息对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对随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研究后,墓主人的尸骨会被博物馆和医学机构妥善保存。二、就地埋如果挖掘对象是古代一般老百姓的小型墓葬,而且出土文物也没有多少价值,尸骸保存的不是很完整,那么考古人员就会在附近挖一个小土坑,把这些尸骸就地回埋或火葬。在回埋的时候,出于对死者的尊敬,一般会默哀一下,如果出土的尸骸比较多,也许会弄个小型法事超度一下。三、进行展览和科研这一类是属于比较珍贵的文物,例如在新疆的遗址发现的楼兰美女,饰物精致研究价值极高。国家会在其展览的同时进行保护,并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其万无一失。四、某些特例损坏或丢失在特殊的年代和情况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尸骨被摧毁或者丢失了,比如万历皇帝就比较悲惨,因为当时考古学业不是很发达,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墓,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就被开启,后期也没有及时的移入博物馆,尸骨长期的暴露在空气中,万历皇帝的尸骨就迅速腐烂,后来万历皇帝的尸骨就被焚烧了。现在,考古学家仅仅对施工被破坏或是被盗的古墓进行考古挖掘,不会肆意去开采新的古墓。毕竟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保证古墓中的物品面世后被保存的完整性。
旧事回顾:江西古墓群,发现几十具棺木,竟有二十多具为少女殉葬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丧葬有很多种,根据不同人的身份有所不一。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烧制非常多的兵马俑进行陪葬。但这仅仅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在奴隶 社会 就开始有的丧葬方法——殉葬。
殉葬也被称为人殉,就是将人活埋或者把活人杀害再用于陪葬,这种丧葬方法可以用惨无人道的来形容。在元代的时候,这种丧葬方法被大肆鼓励,并且在有关资料记载,“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到了康熙期间,虽说朝廷明令要求废止,但令人不解的是这边明令废止,那边却对民间殉葬大力表彰。
江苏发现1男4女合葬墓,墓中出土一只“金蝉”,围观者啧啧称奇
在我国发现的众多古墓中,很多都有殉葬的现象。一般都是像张安晚这座古墓一样,由于妻子或者妾侍进行陪葬,也有一些皇家贵族死后,相信只要在死后,将生前所喜欢的,所用的物品用于陪葬,在阴间仍然能像阳间一样生活,所以才会出现在古墓中出土很多陪葬品,甚至发现很多用于殉葬的人。
李家村是属于我国江西省靖安县,这村子仅仅是一个不到十户人家的山里小村庄。在2006年12月的一天,考古人员在李家村李洲坳山上进行考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大型墓穴,也就是现在被大家称之为李洲坳东周墓葬。
墓葬封土高12米左右,底部为圆形,直径约30米左右,占地一千多平方,墓口到底部约4米深,墓穴的四周非常陡,并且在表面还使用了一种青膏泥涂抹上去作为保护,在底部也使用了青膏泥垫底,厚度有60厘米,使得底部非常平整。
在青膏泥上面放置了47具棺木,棺木底部铺设了一层竹席,整个棺木还用多层竹席包裹着,下葬后,再次使用青膏泥覆盖整个墓穴和棺木。再用黄土覆盖整个墓底,最后使用火烧的方式使得整个墓穴形成了密封状态。
47具棺木其中有1具是单独在东南一角,后来被证实为主棺。棺木使用上下结构,可以理解为圆形整木对半剖开,整个棺木没有发现使用锯子加工的痕迹。其他棺木经过挖掘发现22具发现人类遗骸,通过仪器检测,22具遗骸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
考古专家在这个墓穴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 其中,竹木器皿144件,漆器12件,玉石制品13件,青铜器30件,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皿5件,纺织品300余件。 此外,还出土了许多人体骨骼标本。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纺织品的工艺极其复杂,做工精细,分为桑蚕丝和麻两种。在其中一个棺木出土了一块1.8米*1.3米的方孔纱,是我国纺织品文物中最早出土和面积最大的整幅纺织物。另外还有一块密度非常高的朱染织锦,这块织锦每厘米就有240根织物经线,形成了几何纹和动物的纹路。在墓穴中还出土了几种同样非常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在当时填充并且改写了中国纺织品的 历史 。
另外金器方面同样出土了一件造型非常独特,工艺考究的饰品。这件饰品为圆形,直径接近30厘米,表面使用錾刻工艺,布满了三圈龙纹,外围以陶瓷作为装饰嵌套,陶瓷上面刻有云雷纹饰。这件饰品的发现,是目前国内同一时期面积最大,也是最为复杂的金器之一。而这件饰品正是在东南位置的主棺所出土的。
“一坑多棺”的李洲坳墓葬也是我国发现到目前为止最早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奇特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也是极为罕见的。墓葬在南方酸性土壤环境下,里面的骸骨和各种文物依然保存的这么好的,尤为难得。
专家们在推测墓主人的时候,在青铜器上发现了刻有关于徐国徐王的铭文,但后面出土的青铜器却未发现有其他相关的文字记载,墓主人并不会是徐王。后面有人提出,会不会是负责纺织方面的官员?但很快又被人推翻,理由是虽然出土的纺织品虽然很具有研究价值,但其他陪葬品太少,与其说是官员不如说是负责纺织方面的工头。但作为工头这样的墓葬规模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又不像。按照常规来说,这样规模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不低,但墓主人究竟是谁,在发掘完成后,专家并没有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江西一千年古墓,墓内46名少女“赤身”陪葬,专家的感受会是如何
陪葬是古代达官贵人炫富一种陋习,是没有人性可言的一种暴行,是对生命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专家发现一千年古墓内的悲剧,直言太残忍。千年古墓中的悲剧。早些年,考古专家曾在江西靖安发现一座古墓,据悉这座古墓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推测是东周时期。考古专家打开墓室,对墓室进行调查。发现这座古墓内部是由三部分组成,正中央是墓室,后面还有一个侧室,前面是一条很长的通道。本以为是一座在正常不过的古墓,但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发现一幕悲剧。在主墓室内,除了墓主人华丽的棺椁外,周围还摆放着几十个普通的木棺。专家依次地打开木棺,惊呼太残忍了。原来普通木棺内是一个个赤裸的少女尸体,专家清点后发现一共有46具。专家经过检测,推断出她们的年龄在15—25岁之间。她们正值青春年少,却被强制陪葬,真的很悲惨。从她们形状各异的姿势能看出,她们死前曾痛苦地挣扎过,可能是被活活闷死在棺材里。专家从古墓陪葬的规模,猜测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又对墓室内物品取证后,证实这座古墓的墓主人是东周的徐王陵墓。民间早就有传闻,说徐王死后曾用数十名少女陪葬。陪葬是如果兴起的。陪葬最早始于殷商时期,那时处于奴隶社会。人们看一个人的身份高低,是看他拥有多少奴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那时候人们认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所以那些奴隶主贵族死后,就会带着生前的一切跟着他一起埋葬起来。在奴隶社会,人被分为三六九等,最底层的奴隶如同家畜,没有选择权,自然成了陪葬品。据悉目前发掘出奴隶主的古墓中,一起陪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他们的形态各异,有的是被杀,有的是被活埋。奴隶主想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其残暴奢靡的生活,陪葬时候除了日常使用的陪葬品外,还有他钟爱的女人和忠心的家臣。商朝后的几段时期,都存在陪葬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君王为了彰显社会地位,用陪葬的人数,证明其身份高贵。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底下的臣子富贵人家,便依葫芦画瓢,学着君王的做法,便兴起惨无人道的活人陪葬。再往后儒家思想兴起,儒家倡导人善美,陪葬的情况逐渐减少。随着思想的日益深化,到了汉、唐的时候,活人陪葬逐渐消失。但在明朝时,由于朱元璋怕他死后,后宫妃嫔霍乱朝政,便下令无子嗣的妃嫔同他一起陪葬。明朝又开始陪葬制度,皇家既如此,何况百姓家。其实在古代不止是妃嫔会跟着陪葬,有的皇帝怕死后无聊,居然要带着良臣一起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好也有坏,封建迷信要不得。吸取历史经验要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陪葬制度的终结。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才真正意义上废除陪葬制度。有人说朱祁镇之所以废除陪葬制度,是为了他的皇后。朱祁镇前半生可谓是曲折不断,不仅被俘虏,还被囚禁。可能是遭受挫折后,对生命反而越发的珍惜。晚年的朱祁镇在弥留之际,嘱咐大臣废除陪葬制度,他不想看着妃嫔们为他白白丢掉性命。朱祁镇最疼爱的便是他的皇后,但皇后却一生无子。他和皇后算是政治联姻,开始并没有感情。但皇后对他忠贞不二,在他失利的时候,一直不离不弃,甚至做女红养活他。他被皇后的真情感动,也越加珍惜皇后,即使无子依然保留皇后位置。虽然大家谴责其错杀忠良于谦,但当时如不杀于谦,他也不能再次成为皇帝。如果他不废除陪葬制度,皇后就会因他而死,可能他感到心中有愧,也可能他心里舍不得皇后。不管什么原因,这样灭人性的制度被废除是好事。说到这儿江西一千年古墓,专家在墓中发现46具少女陪葬木棺,看到她们死后的状态,直呼太残忍。俗话说人活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陪葬这种恶俗,泯灭人性,残忍暴力,多少无辜的生命死在封建迷信里。用他人的性命彰显自己的能力,想想都觉得残忍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