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空化鱼雷
超空化鱼雷潜水艇技术在冷战时期发展到了最高点,后来,由于美国和前苏联都将发展的重点转向了太空,两国潜水艇的研究预算以及订单都大大减少。武器性能中文名:超空化鱼雷简介:在全球海域悄悄活动鱼雷原理:靠火箭推动,探测和自导引技术独特优势尽管如此,潜水艇仍以其可以在全球海域悄悄活动以及能保护海面舰艇的独特优势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不少美国潜艇已由导弹潜艇改装成了承担运载特殊兵种任务的潜艇。鱼雷原理但超空气穴鱼雷———一种靠火箭推动,可以包裹在一个几乎不存在摩擦力的气泡中高速潜行的鱼雷的出现将改变旧有的潜艇战略。这种新式鱼雷更加灵活机动,噪音也更低,更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它可以配备常规弹头,也可以配备核弹头,甚至还可以不装弹头,因为370公里的时速使它本身就可以造成足够大的破坏。对这种火箭推进的鱼雷来说,最困难的问题不是动力,而是如何减少海水的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一个气泡包裹在鱼雷外部,这就是超空化技术。气体从鱼雷头部均匀地喷出,其力量足以在鱼雷周围形成一个气泡,根据超空化理论,躲在这个大气泡中的鱼雷,行进速度越高,受到海水的阻力越小。这种鱼雷的射程与传统鱼雷相近,约为9千米。这一概念最先由前苏联在冷战时期提出,经过多年努力,一种名为Shkval的超空化鱼雷目前已经投入了市场。Shkval鱼雷已经可以笔直地击中目标,不过美国还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让它可以拐弯、识别目标,并且可以靠信号、雷达等追踪目标。技术实现困难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探测和自导引技术。同时如果要让鱼雷拐弯,原本对称的气泡也将变形,就需要想办法控制气泡,比如在一侧喷出更多的气流。美国海军的官员认为,这种高速鱼雷将使敌人的潜艇或军舰来不及做出反应。虽然美军已经设计出了样品,但要想投入应用还需要至少15年。
红极一时的超空泡鱼雷
红极一时的超空泡鱼雷冷战后出生的人,绝大部分很难体会当年前苏联军力最强大的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给全球带来的战略心理压力。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完败,被迫进行超过10年的战略收缩;对苏联的压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同时期的苏联靠完全可以看齐美国的庞大核武库为基本战略支撑。经济上完全向军工倾斜。在全球开始看了和美国面对面的霸权争夺。而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前苏联都是陈兵百万。主战坦克和配套的装甲车辆在每侧都超过5万辆;而全部装甲车辆达到空前绝后的10万辆有余。前苏联陆军还总结苏德战争的经验,奉行大纵深重型装甲集团快速突击理论。准备依靠大量的战术核武器开道;然后钢铁洪流快速跟进。幻想一昼夜就突破上百公里。2周就可以攻入对手纵深1000公里以上。面对这种有真实实力支撑的大纵深进攻突破的战术和实际意图。不论欧洲大陆还是亚洲大陆的对手,其压力都是可想而知。在这种全面劣势的心理压力之下。再加上苏联本身的封闭性和信息不对称。于是就产生了很多今天看来相当奇异的传说。把苏式武器的性能和前苏联的真实国力,人为的大幅度夸大。而苏联崩溃后很多很多秘密已经解开。大部分传说只能是一笑了之。不过在1970到1980年代,当时的很大一部分人却信以为真。而且其中的一些神乎其神的传说不仅仅在亚洲存在。就是在经济更发达的西欧,也有不少人深信不疑。比如当时就传说:由于苏联常年注重生产武器,因此苏联的工程师们可以把任何车辆在一夜之间都改成军事机器。比如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改造成一辆苏式主战坦克只需要不超过10个小时。还有人说,苏联已经研发出一种新式的氢弹。这种氢弹不但爆炸时威力巨大,甚至爆炸后的作用更吓人。因为可以把爆炸区域快速冷却到零下100摄氏度,核爆区所有的人员和动物都会被快速冻成冰棍。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当然都是无稽之谈。但是在当时却完全不是笑话。很大程度上是在苏联巨大军事压力下的一种心理强化而已。因此即使在苏联解体后的初期,前苏联的各种武器对外销售,反倒出现了百年罕见的超级红利期。很大程度上也是吃了前苏联威慑力的惯性印象分。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空泡鱼雷,也包括在当时外界认为的,可以买到的“苏式神器”范围内。传说这种鱼雷在水下航速高达100米每秒。由于速度超快,任何手段都无法防御。一旦被这种鱼雷锁定,任何舰船和潜艇都只能坐以待毙。于是冷战后被销售到了东亚和中东多国。结果各方实际试射后,发现效果完全没过去传说的那么神。水下每秒百米的极限速度倒是差不多。但是由于其头部有空泡发生器。因此无法安排制导声呐。过高的水下速度导致这种鱼雷近乎直来直去,稍微偏航就会折断自己。实际有效射程只有不超过5公里。因此实际使用只能是水下近距离拼刺刀;而且还是一锤子买卖。于是在各种吹捧之后快速销声匿迹,几乎没有哪家海军批量装备。不过狼山个人认为。超空泡鱼雷本身就是火箭助推鱼雷,如果让火箭助推段先在空气中飞行上百公里,然后再扎入水中攻击大型水面舰艇的水下部分,倒是真不好防御。因为7到2公里的距离,恰恰是航母上的万发炮和海拉姆一类的近防导弹的末端拦截区。如果这段在水中快速靠近,到目前还真没什么拦截的好办法。不过如何高速飞行下猛扎入水时本身强度足够不会撞碎可能是最大的技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