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后记
《答谢中书书》学完之后,我们进入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
首先从标题出发,与上节所学《答谢中书书》进行比较。“书”是书信,而本文的“记”“游”两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游记。
然后理解字词,疏通文意,需要重点强调和提醒学生的有“户”“无与为乐”“盖”“但”等词语,然后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来疏通文意,不必逐句翻译。
之后结合课下注释,对苏东坡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补充。
在读完全文了解了故事梗概之后,让学生根据表达方式对全文进行分层。
接下来全体学生朗读课文,代入到文章中去,体会苏轼的心情,并找出相应的词句来。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他的愉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又可以看出他知音难求的孤独;“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沉醉于美景之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感慨中又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悠闲。
欣赏美景本是愉悦宁静的,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出苏轼的一丝孤独与冷清呢?这种情绪在文中哪里有体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结合提问,多媒体展示背景知识。苏轼是一个被贬的罪臣,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既无全又无势,所以就会有孤独与冷清的心境。那么苏轼是如何来排遣这种心境的呢?从文中可以看出,“欣然”“闲人”等词,可以看出他心境的平静,悠闲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他通过与知音张怀民共赏美景来排遣自己的孤独之感。
那么,所赏的是什么样的美景呢?学生在文中可以找到“积水”“藻荇”“月光”“竹柏”等词。争论之中学生发现这是一个比喻,步于中庭时,两人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了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甚至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哦!原来不是藻荇交横,而是月光如水映出竹柏的影子。实质上看到的景物是如水的月光以及竹柏的影子,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与夜景的空灵明净。这里的比喻,用法与一般人很不同。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在欣喜沉醉的赏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复杂的情感在其中。于是引入下文表达情感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进入议论部分,为全文点睛之笔,“吾两人”是“闲人”,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只有“闲”才能夜游,才能和同病相怜的好友欣赏月夜的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字,“行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多用散句,自然道来,层次分明。先是记叙了一件事:元丰6年10月12日夜,本来解衣欲睡,可看到月色入户想去赏月。一个人无聊便想着去找张怀民共同欣赏美景。接下来就是写景部分:写他们赏了什么样的景?在赏景的欣喜宁静心境之中又带了丝丝忧郁,何故呢?进入文末的议论点题部分,点明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的学习在教学效果上并没有我预设的那般顺利。可能由于学生的阅历太少,不能理解苏轼的心境吧!当我给学生补充苏轼一生的小故事以及他除了官运受阻,其他方面都路路通的时候,学生显然非常感兴趣,下次教学的时候课从此兴趣点上多下功夫。
苏轼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依然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把痛苦深埋于心,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苏轼的不平凡之处,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永恒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