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猫幼儿学数学

时间:2024-11-27 05:13:12编辑:思创君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2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4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5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6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7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8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1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2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3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4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6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7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8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育儿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育儿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崔玉涛育儿百科》《张思莱育儿微访谈》《希尔斯怀孕百科》《美国儿科会育儿百科》《范志红详解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中国宝宝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指南》《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宝宝做出正确的情感引导》《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游戏力2: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1、《崔玉涛育儿百科》:这本书是非常综合全面的育儿书,包含了从准妈妈孕晚期到宝宝6岁的全方位的育儿指导,并且其中涵盖了特别多的医学方面的知识。作者崔玉涛是中国知名的育儿专家,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曾经担任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儿科主任,之前也和大家推荐过他创立的教育学院APP。2、《张思莱育儿微访谈》:这本书非常的有趣,其中有不少问题都还挺奇葩的,比如,“宝宝的鼻梁可以捏起来吗?”“日光浴会晒伤宝宝吗?”“宝宝的大便为什么会前半段硬后半段软?”。这本书可以很好地给大家答疑解惑。如果你对育儿有特别多的疑问,看不进长篇大论,这本书十分地适合。3、《希尔斯怀孕百科》:如果要推荐一本孕期必须要读的书,那一定是《希尔斯怀孕百科》。作者威廉希尔斯博士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育儿权威专家,希尔斯博士的妻子是美国的注册护士并且孕育了8个孩子,在分娩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4、《美国儿科会育儿百科》:美国儿科学会是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儿童健康权威机构,这本书现在已经出到第七版了,这本书在豆瓣评分一直有9分的超高分,可以说是育儿百科里最值得买的一本书了。作为新手妈妈,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少走很多弯路。5、《范志红详解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作者范志红教授是食品学博士,中国著名食品营养领域的科学家。这本书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备孕,怀孕,坐月子,哺乳时期的营养食谱,除了营养分析还会有卡路里、升糖指数、叶酸含量等等的参考,十分贴心。6、《中国宝宝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是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这本书最该关注的重点就是智力发育,从第六篇开始,会非常详细地介绍0~3岁不同时期的潜能开发和交期教育。7、《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比起电视机,智力玩具,宝宝更需要的就是父母了这本主要讲了如何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用理论知识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导意义很强。8、《宝宝做出正确的情感引导》:作者简·尼尔森是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专家,教育家。她提出的“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孩子也不娇纵孩子的管教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9、《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游戏能让孩子感到开心和放松,这本书讲了怎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从中建立起自信。作者科恩博士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任性的行为都是在表达他们心里的诉求,比如:不愿意去上学,和同学打架,事事都喜欢说不等等。10、《游戏力2: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很多孩子经常会不太敢和大人打招呼,害怕表露感情,时而发脾气,拒绝接受新事物,看似种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他们正处于童年焦虑之中。作者主张既不强迫孩子去咬紧牙关直面恐惧,也不任由孩子一味地极力逃避,而是在情绪的“临界点”上,轻轻推动孩子继续向前。

有关于最好育儿的书有哪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RR7QwRpHFcYlGRlqGNOfw 提取码: qs71 【清华赵昱鲲的育儿心理学】每个育儿烦恼,都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当孩子的问题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机会的来临,每个家长都应该牢牢抓住它。比如说,赵老师的孩子曾经不愿去兴趣班,又哭又闹。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可能是培养孩子「毅力」的好机会。但是培养孩子的毅力是有方法和原则的。可不是逼他努力坚持那么简单,而是首先通过发展他的兴趣,从而培养他的毅力。那么怎么才能牢牢抓住机会?抓住之后,又应该如何引导呢?这时,学点育儿心理学很有必要。用一些心理学思路去了解孩子内心,正确引导,培养毅力、自律、好奇心、想象力、责任心、领导力等 24 种孩子必备能力。

上一篇:淘客源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