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果真是一夫一妻制,那怎么会有三妻四妾?
无论人们把《诗经·击鼓》中的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理解为是写战友情还是写爱情,毫无疑问,能遇到一个足以携手走完一生的爱人都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之大幸。不过有时候还是有人羡慕古人所谓的"妻妾成群"和"三妻四妾"。但,这真是什么好事?在上古社会,也就是人们还以部落形态居住的母系氏族时代,婚姻制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时候的人们不过是依照自然法则和简单的辈分关系来进行生理上的交配,即"对偶婚",目的只在于繁衍后代。直到人们步入下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即以夏朝为始的奴隶制时代,婚姻制度才从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并一直作为主流延续。《周易》、《礼记》和《白虎通》等经典也对这种新的婚姻制度或其内涵作了阐释或肯定。不过文化制度的发展,向来都是较为缓慢的。尽管我们可以粗略地以夏朝为两种婚姻制度的节点,但在三代至秦汉,尤其是在贵族阶层中,"一夫多妻制"还是常见踪影。"一夫一妻"实际上仅是针对女性的要求,男子在生活中还是有多位妻子。神话名人后羿的原型之一,有穷氏首领后羿,他有名的妻子就有嫦娥和纯狐两位。就连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她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丈夫还有另外63位妻子。且妇好和其他63人,可能还是武丁及其五个兄弟共有的妻子。而在周代,"一夫多妻制"更是被合法化。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媵制"。"媵制"是古代纳妾制度的其中一种,也是出现的最早的一种。在读《诗经》的时候,你也许就曾注意到,在描写齐庄公女儿庄姜出嫁的《卫风·硕人》的最后一句是"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再现的就是当时的媵制。这些陪嫁的女子,多是新娘的妹妹和兄弟的女儿,被统称为"媵"。在陪嫁后,她们的主要身份是侍女,但本质上是正妻之外的侧室。因而当时的局面就是,姑侄、姐妹常同嫁一人,越是豪门大族就越喜欢近亲结婚,且不怎么在意身份。试问,今天的我们即便能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不在乎所谓的伦理,就能接受近亲结婚易导致后代出现某些原本不易发生的隐性遗传疾病?而"妾制"比"媵制"出现的晚一些。"妾"本指女奴,尤其是有罪之人的女儿。后来妾的构成除了罪人之女,还包括没有经过男子明媒正娶的女子,以及被强抢的未婚及已婚女子。再往后,只要是正妻之外的所有侧室,包含媵,都被统称为妾。或许也是为了掩盖"妾"身份的低贱,人们还为其想出了"庶妻"、"小妻"、"别房"等别称。只是,连好好的别人家的妻子都能被抢了去做妾,这种绿帽子高频出没的制度,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接受?虽说如今的婚姻法本质上保护的是婚姻双方的利益,没保障爱情,但今天人们还是普遍认可自由婚恋,要有爱情才愿有婚姻。可不好意思,古代婚姻的出发点无关乎情爱,只关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说白了,古人在成亲这件事上无论男女都只是家族的"工具人",负责连接两个家族的利益,负责传宗接代。丁克?晚婚?二人世界?这些在古人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而在这种目的下,若是正妻生不出继承人,那妾室就有了"市场"。若一个妾室生不出,那就两个。不过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国家对无后者纳妾也有一些很扎心的法律要求,譬如必须已经年过四十还无后才能纳妾。试问,今天有多少人能受得了家里一直催生,从二十多岁一直催到四十岁,可自己就是没儿子呢?况且,我们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些正妻与妾室的斗争,在古代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细节上不一定接近,但还是有不少家族为这些女人之间的战争付出了不小代价。所以像浙江浦江的郑氏,就曾立下如果年过四十还无子就能且仅能纳一个妾的家规。可见于很多普通家庭而言,如果妻子有子,那纳妾就是能避免就避免的事。是故千百年来,虽然儒家曾明确提出古人一夫一妻多妾的执行细节,但无数女性和有识之士还是身体力行地抵制纳妾,提倡平等的一夫一妻。也许一些人至今还觉得纳妾等于有面子,那这是觉得四十还无后是好事,还是觉得纳妾是在给明媒正娶的妻子和付出了真心的爱情"贴金"?
有人说古人是一夫一妻制,三妻四妾这个说法是假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假的,但是一夫多妻制仅仅适用于达官贵人,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讲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一夫一妻制。1、在古代只要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那么就能够拥有三妻四妾。对于那些达官贵人而言,他们挥金如土并且有能力养活这么多的小妾,所以说他们就会选择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在古代是一个合法的行为,但同时又是人为所能够决定的,对于一些普通的家庭而言,连吃喝都成问题,那么又有什么能力去娶那么多老婆呢?而像那些达官贵人他们拥有着非常雄厚的资产,并且能够给予小妾的娘家人一个非常优厚的回报,所以说他们就能够拥有一妻多夫制。2、古代的传言并不假,一妻多夫制在古代是合法的。在古代大多数的官员都会拥有三妻四妾,因为这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且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但是也有一些廉明奉公的清官,他们选择一妻一夫制,因为他们始终坚信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所以说这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对于那些普通家庭也会有一妻多夫制出现,但是都是极少数案例。3、对于我个人而言,一妻一夫制更能够顺应民心。虽然说一夫多妻者对于古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享受,但是他们远远没有体会到作为一个女人,她们心中是怎样想的。在封建时期的女人是根本没有一点社会地位的,他们只不过是人们用来取乐的玩物,更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如果一个男人真正的爱一个女人,那么就不会去选择纳小妾,最珍贵的爱情,不是甜甜蜜蜜的陪伴,而是相看两不厌的生活。综上所述,一夫多妻制在古代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同时它也是封建王朝留下来的一大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那已娶的小妾们该如何处置?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甚至有些男人只把女子当成生育工具,对女子丝毫没有一丝的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女子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只能依附男人而活,所以对女人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比如不准抛头露面,三从四德等等。也正因女子在家中乃至整个社会都毫无地位,很多男人便光明正大地坐拥三妻四妾,甚至以此为荣。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实行一夫多妻制了,不过最初的对象一般以姐妹为主,比如舜帝迎娶的娥皇女英便是如此,两人的地位平等。到了阶级社会后,一夫多妻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此时应该叫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子只有一个正妻,却可以拥有多名妾室,而正妻和妾室的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首先,作为男人的正妻,一般需要明媒正娶,之后便以女主人的身份自居,负责管理整个家庭的内务和对外接待客人,是男人的贤内助。正妻生的孩子叫嫡出,身份要比其他妾室子女要高一等,两者的待遇更是千差万别,而且通常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职位和财产。而妾室的迎娶程序就简单多了,只要找个吉日把她接回府中即可。而且虽说是男子的妾室,其实和奴婢差不多,不仅在府里地位低下,还要受正妻的管束,更没资格代表男主人接待客人。妾室所生的孩子叫庶出,他们虽说也是男主人的孩子,但身份和待遇却和嫡出子女完全不同,他们也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职位和遗产。可以说,妾室就是满足男人虚荣心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一夫一妻多妾制起初只流行于帝王、诸侯和权贵之间,后来逐渐流传至民间,很多男子为了彰显自己有权有势,而喜欢多娶几房小妾。正是因为小妾地位低下,所以一般清白人家的女子都不愿意做别人的小妾,只有家境贫寒或混迹青楼的女子才不得不做妾。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直至民国时期,纳妾的风气依然盛行,很多军阀或乡绅财主都会娶几房姨太太来伺候自己,比如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就娶了一个正妻和九个姨太太。但辛亥革命过后,新民主主义制度席卷全国,很多人受到新文化的影响,逐渐摒弃了这种传统观念,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废除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顺应潮流,保护女性权利,政府最终决定废除这种落后制度。在1950年的时候,新中国颁布了首部婚姻法,里面便明确提出了要废除三妻四妾、包办婚姻等不良的婚姻制度,禁止出现任何重婚、纳妾、童养媳等陋习,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婚姻制度。此时,中国已经从法律上强制禁止一夫一妻多妾制了。但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些已经被娶的姨太太该如何处理呢?要知道,这些所谓的姨太太自出嫁后就几乎和娘家断绝了联系,而她们本身又没什么文化和谋生的手段,如果要把她们扫地出门的话,估计这些人大部分都得饿死街头了。所以,政府针对这个问题,特意又提出了新规定:如果在《婚姻法》颁布之前就已经娶了的姨太太本身不想离婚的话,那么他们的婚姻关系便继续维持下去,但男子不得纳新的姨太太。在1952年的12月,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古大存提出,是否离婚应该由女性决定,而非男方。如果女性要求离婚的话,政府必须立刻批准,并尽量满足她的离婚权利。如果女性没有提出离婚的话,就让他们继续保持原来的关系,共同生活下去。这个解决方案出台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很多现代男人都为此羡慕不已。直到如今,我国港澳地区依然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澳门赌王何鸿燊和他的四个老婆了。虽然曾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何鸿燊却表示自己按照的是解放前的婚姻制度,并没有违反规定。不过女人多是非也多,如今何鸿燊尚未去世,但他的老婆们却已经在暗中争夺财产了。由此可见,老婆太多也未必就是好事吧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一夫一妻制,那些三妻四妾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觉得大部分的人还是按照老日子过,只不过就是先和其中一个领了结婚证,承认名义上唯一的妻子,然后继续左拥右抱。首先,虽然当时是新中国的成立之际,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守旧,“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的这种封建思想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特别是老一辈和没有主见的女性心里,她们根本不敢离婚,就算有人想离婚,估计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通通上阵,打着“劝和不劝分”的旗号,轮番地对你进行劝说...所以我觉得在当时想要离开这样的家庭关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其次,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没有今天好,今天仍然可以听到那些把离婚妇女当做“二手货”的声音,也可以看到一个男生如果娶了离婚女人会被人嘲笑是接盘手...现在都还有这种现在何况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呢?当时离婚的成本比如今要大得多,加上很多女性当时的经济独立性比较差,离开了这个家估计很难养活自己。从男性的角度说,我觉得当时习惯了三妻四妾,有人服侍的生活的那些人,未必会接受只有一个妻子的日子。法律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养小三小四,反正我不违反婚姻法就行了,只要有钱养得起,我可以接着继续过我的潇洒日子去。所以我觉得当时就算是新中国成立,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度,当时还是改不了很多男性“三妻四妾”的现实。而且那么多年过去了,社会发展到今天你以为现在就没有拥有“三妻四妾”的男人了?说没有的打死我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