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的故事
接受邀请 >时,日本经常派使臣、留学生、僧人和商人到唐朝访问、学习和通商。因为这些人是 *** 派遣到唐朝来的,所以被称为“遣唐使”。 >这一年,日本第9次派“遣唐使”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两个年轻的和尚,一个叫荣睿,一个叫普照。他们到中国除了学习佛教,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邀请中国的高僧到日本去讲学和授戒。 >荣睿和普照在中国住了10年,虽然学到了不少佛学知识,可是却一直没有邀请到去日本讲学的高僧,倍感失望。 >就在他俩准备动身回国的时候,打听到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德高望重,学问高深,还曾给4万人授戒。他俩就立刻从长安赶到了扬州。 可是当见到鉴真的时候,他们又犹豫了。鉴真已经是一个满脸皱纹、年近60岁的老人。这么大的年纪还肯远离家乡,漂洋过海吗?又一想,要是错过这个机会, 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鉴真大师更合适的人了。于是,俩人深深地向鉴真施礼,说明了来意,恳求他能到日本讲学授戒。鉴真被他俩的真情诚意深深地打动,于是带领弟 子一行二十几个人一起去日本。 >屡遭失败 >一行等人先后四次东渡日本,都失败了。开始了第五次东渡时,刚出海的时 候,船走得又快又稳。鉴真非常喜悦。可是没过多久,海面上突然刮起大风,天很快暗了下来,大块的乌云遮住了太阳,风越刮越猛,海水掀起一个接一个像小山一 样的巨浪。他们乘坐的那只木船,就像一片无依无靠的树叶,一会儿被海浪高高抛起,一会儿又被埋入波谷。 >船上的人一个个东倒西歪,有的使劲抱着船仓里的木柱子不敢动弹;有的因为晕船,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木船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颠簸了一天又一天,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 >到了第6天的时候,无情的海风才渐渐平息,海水也慢慢平静下来。船上的人由于几天没吃没喝,加上严重的呕吐,一个个面色青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们的嘴唇都干得裂了口子,嗓子也好像在冒烟,实在是难受极了,可是船上连一口淡水也没有。 >有人用瓢舀了一些海水,尝了尝,又苦又涩,实在不能下咽。 >第7天下午,西南天空又出现了一块乌云,人们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儿。可是,很快他们又高兴地欢叫起来,原来这是片雨云,顷刻之间降起大雨。这真是救命的雨水,人们站在甲板上仰着头,使劲张开干渴的嘴接水喝,又从船舱里把能盛水的器皿都搬出来接满了雨水。 >船继续向前驶去,到第14天,眼前出现了一块大陆地,他们使出最后的力气,拼命地划动船桨,很快就靠岸了。这是什么地方呢?虽说是快到冬天了,这里仍是一片苍翠,到处是挺拔的剑麻、成片的椰林。 >原来船走错了方向,他们到了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这第五次东渡,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又失败了。但他们百折不挠,公元752年,日本 *** 又一次派遣唐使团到了中国。 >遣唐大使听说了鉴真五次东渡的经历,对鉴真极为敬佩,就在第二年十月回国的时候,绕路到扬州专程拜访鉴真,并邀请他一同前往日本。 >第二年,日本遣唐使团准备回国,鉴真和随行的徒弟、工匠38人,都随着这个使团前往日本。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日本。
鉴真简介:唐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
鉴真东渡路线鉴真,唐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扬州江阳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不久游洛阳、长安等地,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弘戒律。天宝元年应日本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且双目失明。至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成功,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抵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次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鉴真俗姓淳于,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父亲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鉴真受父亲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寺院里鉴真是最聪明的一个徒弟,他学习佛经很刻苦,经过佛寺里著名师父的指导,鉴真的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他4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著名的高僧,跟他授戒的门徒达到四万多人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他们仿照修建佛寺,大力提倡佛教。日本政府还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和尚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想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佛学荣睿和普照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的期间,他们听说鉴真是一位精通佛理、学识渊博的高僧,就想请鉴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求见鉴真,邀请他到日本讲学。鉴真看他们非常诚心,就问身旁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法吗?在场的僧侣没有谁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且中间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生死未卜,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弘扬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那就让我去吧!僧徒们见师父态度很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唐朝法律规定,未经政府批准,个人是不准私自出国的。荣睿和普照通过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帮助,办好了鉴真出国的手续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出现了许多海盗,四处抢掠财物,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被官府知道了,没收了他们的船只。第一次东渡宣告失败。这以后,鉴真又进行了三次东渡,不是因为海浪太大就是准备不充分都失败了天宝七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六月的一天夜晚,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登上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海浪。船漂到浙江海面,在一些小岛附近避风。直到十月才继续启航。没料到出海没有半天,海面上突然又刮起暴风。风越刮越大,浪越来越高,乌云遮日,狂风怒号。船上的人,一个个呕吐不止,头重脚轻,只有船夫还能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只好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一连在海上漂了14天,船终于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现在是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这时候,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荣睿因旅途颠簸,患病去世。接着,鉴真因为水土不服,得了眼病,双目失明。不久,鉴真最得意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使鉴真倒下,相反,他更加坚定了东渡的决心公元751年春天,鉴真回到了扬州,又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第二年,日本政府派出了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十次遣唐使,他们正式向提出邀请鉴真去日本传法的要求。藤原清河还亲自到扬州拜访鉴真,向他发出邀请。这时候,扬州的僧侣正严密地监视着鉴真,阻止他去日本国。鉴真和日本使者只好约定在黄泗浦见面。在鉴真的弟子仁进禅师的帮助下,十月的一天晚上,鉴真和他的弟子24人,悄悄离开了寺院。到了黄浦,坐上日本遣使的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公元753年,鉴真所乘的船抵达日本九州岛,历尽千难万险的东渡终于成功了鉴真自从公元742年接受荣睿、普照邀请,决定东渡日本,前后历时十二年才宣告成功。十二年中,历经五次挫折,艰苦行程数千里,先后有三十六人不幸去世,到达日本国的时候,鉴真已经66岁了公元754年二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住进了东大寺。鉴真的到来,震动了日本社会各界,他们从早到晚前来拜谒慰问日本天皇把全国传授戒律的大权交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的佛像前设起了戒坛,举行盛大授戒仪式。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坛受戒。从此以后,出家的僧侣,如果没有经指定的戒坛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鉴真在日本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亲自参加唐招提寺的建造规划,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反映了唐朝建筑的特点,是日本奈良时代遗留下来的最宏伟的建筑物,对日本寺院建筑影响很大。从此,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讲经传法。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鉴真精通医学,他带去了许多药方,还亲自给人看病,传授中草药知识。他还带了许多中国的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美术界也有很大影响鉴真在日本整整度过了十年,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1980年4月,日本政府还特地把鉴真的坐像送回中国扬州返里探亲,在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增添了一段佳话鉴真是一位宗教家,但是他的努力已经超过宗教的领域,他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那坚强的意志也值得后人学习。
鉴真和尚简介
鉴真和尚简介 鉴真(又做鉴真),俗家覆姓淳于,据说是春秋战国时代淳于髡的后裔,出生于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的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江都县),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世寿七十六。是第一位将中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的唐代高僧,为日本律宗初祖,世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一生致力于讲律传戒,虽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甚至双眼失明,仍不改其志,一心一意要将戒律弘传东瀛,终在六十七岁时,第六次渡海成功抵日,受到日皇敕封为「大和尚」,专职整顿日本僧伽制度,培养律学人才,确立日本佛教的戒律尊严与传统,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宗始祖。 淳于鉴真,十四岁时,到扬州大云寺省视出家多年的父亲,看见庄严慈祥的佛像与干净整齐的大殿,感动夙心,遂发出家之志,经父亲允许,礼智满禅师(公元551年-公元628年)出家为沙弥,专研五明,即内明(佛学)、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医方明(医药学)和工巧明(工艺学),又学习历法算术等科学技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八岁的鉴真,从道岸律师(生卒年不详)受菩萨戒,学习戒律、医学与建筑,深得旨趣。两年后,游学于高僧荟萃的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二十一岁,于长安的实际寺依荆州南泉寺的弘景律师(公元634年-公元712年)受具足戒,尔后,参学于荆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观。 鉴真潜心向学,短短几年就学遍三藏教法,后又跟随融济律师(生卒年不详)研习道宣律师(公元596年-公元667年)的《四分律行事钞》、《羯磨疏》、《量处轻重仪》;再从义威、智全、大亮等律师深究相部律宗法砺的《四分律疏》。凡此研墨理纸,对于日后鉴真发扬律学助益甚深。除精通佛教戒律和义理之外,他对于岐黄医道、书法、佛教建筑和艺术方面等专业知识,也有很深的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鉴真随道岸律师自长安返回扬州龙兴寺(即大云寺),此后十年间,于江淮地区讲律传戒、弘扬律学,成为继道岸之后,独步江淮的律学大师。此外,他先后主持龙兴寺、大明寺法务,广开法筵,并在寺中附设慈善医疗机构,自制各种散丸膏丹,救济孤苦贫民。据《东征传》的统计,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到离开中国的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整整二十年内,鉴真前后讲大律并疏四十遍,造立寺舍,供养十方僧众;造佛菩萨像无数,缝纳袈裟千领、布袈裟二千余领,供送五台山僧;设无遮大会,开悲田救济贫病,启敬田供养三宝,从他受戒皈依者达四万有余,可说是一位集慈悲和智慧的大德高僧。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来华留学的日僧荣睿(生卒年不详)、普照(生卒年不详)从道航法师(生卒年不详)处得知鉴真为当代高僧,便前往扬州大明寺,敦请鉴真到日本传戒讲学,鉴真为弘大法,宁冒生命危险蹈海赴日,其无畏无私的精神,感动弟子数十人,追随他一起东渡传戒,护持正法。然而,唐时订有国禁,百姓不能私自出国。鉴真未取得国家认可而想渡海赴日,可谓艰险重重。 从天宝二年到天宝七年(公元743年至公元748年),鉴真五次东渡日本都遭挫。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鉴真已六十六岁,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公元706年-公元778年)、吉备真备(公元695年-公元775年)等到扬州拜访,祈请再次东渡传戒,鉴真欣然应允,由于此次启航准备完善周密,于次年二月,一行人等终于抵达当时日本首都奈良,日皇钦定东大寺给鉴真居住,并谕令他为东大寺的大僧都(即大和尚),并诏赐「传灯大法师」的尊号。同年,鉴真于东大寺毗卢遮那殿筑设戒坛,先后为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及高级官员传授菩萨戒,又为日本沙弥四百四十余人授戒,此为日本佛教史上正式传戒的开始。不久,鉴真又于佛殿西边的下野药师寺、筑紫观世音寺等地创设戒坛,时称「天下三戒坛」,广开法席传戒讲律,一时受戒之风弥漫日本全境。天皇又下诏布施一百町水田供鉴真建立道场,即「唐招提寺」,为日本律宗的第一座寺院;而鉴真,自此成为日本传佛诫律之始祖。据《唐大和尚征东传》载:「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肃,师资相传,遍于寰宇,如佛所言,我佛弟子,辗转行之,即为如来常住不灭,亦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不绝」。天平宝字七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五月初六,鉴真于方丈室内,面向西方,盘腿而坐示寂。 综观鉴真东渡弘法的伟大成就,在于对日本佛教的流传和日本文化的变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随行携带的《华严经》、《涅槃经》、《四分律》等四十八部经典,和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真迹等,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在日本发扬光大。同时,鉴真精通病理医学,尤擅草本,他的汉药药方也为日本医药开创新领域,至今仍有《鉴真上人秘方》一卷流传于世,日本医药界更尊鉴真为始祖。 再者,由他亲自指导所建立的唐招提寺,也成为日后日本佛教艺术的典范,寺中的佛像与建筑更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对日本的佛殿建筑和艺术贡献卓越。更重要的是,鉴真东渡弘法时,所携往日本之大量佛教经像、药物、艺术品等,对发展日本医学、雕塑、美术、建筑、绘画、书法等皆有相当贡献。同时,跟随他东渡的中国画师、雕檀、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艺名匠,更将日本文化、造像和艺术全盘唐化,对于当时和后世的中日文化交流,皆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