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从小学课本移除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扩展资料删掉的课文: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新增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改动的文章:《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语文教材删鲁迅文章 新教材被认为更接地气【2】
为什么课文要去鲁迅化?
因为鲁迅的这些课文具有时代局限性。与主旋律不符在乱世纷争中,鲁迅拿起纸笔,用文字震颤麻木的劳苦大众奋起抗争,他的作品如同明灯,给人们照亮了前进之路。而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的主旋律就是和谐稳定,鲁迅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如今的社会主旋律并不融洽。“去鲁迅化”的兴起过程“去鲁迅化”风潮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删减了鲁迅的作品,当时就引起了社会很广泛的讨论。2009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宣布将鲁迅的所有作品从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删除,这一改动马上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激烈讨论,“去鲁迅化”的概念正式被提出。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再次宣布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此举再次引爆了社会各界对“去鲁迅化”的争论,而且针对鲁迅文学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从13年至今,关于“去鲁迅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小学初中教材上删掉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小学初中教材上删掉的原因:首先,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数是带有批判性的,鲁迅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喷子”,不过鲁迅骂人是不带脏话的的。比如《孔乙己》,小说中的孔乙己穷困笑道,每天都被人戏虐,孔乙己却安然的接受了这样的生活,还不反抗,最终被地主阶级的统治所吞噬。《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反映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第二,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些难懂,高中生还好,但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理解起来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了难懂了。鲁迅虽然是个文人,但是他以笔代戈,与敌人作斗争,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是很难读懂鲁迅先生文章的真正含义,他还把社会的黑暗面都写了出来。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了哪些
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了《风筝》,保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高中课本则删掉了《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保留了《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甚至一度传来要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悉数删除的传闻。专家们说:鲁迅的文章太过偏激,充满火药味,全都是负能量。鲁迅生活在腐败堕落的旧社会,那时候社会黑暗腐朽,鲁迅弃医从文、用笔唤醒了人们,激发了无数青年人的斗志,使他们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中。鲁迅的文章是旧时代的产物,而语文教材要与时俱进,必然会更新内容,鲁迅的一些文章显然过时了。专家们说,我们现在的社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安乐祥和,人们急需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鲁迅的文章显然不合时宜。而且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思想还不成熟,鲁迅的文章有有点偏激,容易误导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