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

时间:2024-12-28 15:59:34编辑:思创君

侯云德有没有去世?

侯云德老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
男,汉族,生于1929年7月,江苏省常州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58年,29岁的侯云德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留学,研究副流感病毒,攻读副博士学位。1962年,侯云德从前苏联学成回国,投身于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是中国解放后最早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院士六十年孜孜不倦探索病毒世界之谜,研究过干扰素和中药黄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建立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无性繁殖系,研制成功人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并将其投放市场。他编织了传染病防控巨网,因铸就重大传染病防控之“盾”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续三届担任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谋篇布局,在生命科学多个学科卓有建树;他至今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技术总设计师,提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思想和重点布置,使中国成功应对近10年来历次重大疫情;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在侯云德主导下,经过近10年科研攻关,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到省市级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实验室网络体系”,可以在72小时内坚定约300余种已知病原以及未知病原的检测和筛查。
侯云德老先生还在世


侯云德的人物生平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医学病毒学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但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影响着国家的建设。1956年他通过统考,以优良成绩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6~1957年他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8~1962年,在前苏联莫斯科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戈尔布诺娃教授研究副流感病毒。在3年时间里,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是全研究所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首次发现Ⅰ型副流感(仙台)病毒存在着两个亚型,并澄清了仙台病毒是否对人有致病性这个当时尚未解决的问题;首次阐明了仙台病毒的溶血活性与细胞融合活性是由病毒的同一特性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一种病毒溶血抑制试验,用以研究具有溶血活性的病毒的抗原关系;首次发现在单层细胞培养上仙台病毒可引起同种细胞的急性融合,并阐明了融合的机理。1962年,侯云德完成了关于副流感病毒研究的学位论文。由于他的这三项成就,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同意同时通过了副博士和博士论文;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所几十年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遗传学界研究时采用他的方法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他的有关著述受到广泛重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上述第三点发现特别具有重要意义。仙台病毒可引起细胞融合的现象是1958年日本人岗田(Okada)发现的,他发现仙台病毒可使小鼠腹水瘤细胞在试管中经震荡发生融合。侯云德是在1961年发现仙台病毒可使单层细胞发生急性融合,并阐明了其原理。1966年Nell将此发展为异种细胞融合技术。这技术作为一种经典的细胞融合技术,20世纪7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病毒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研究中。回国后,侯云德一直在病毒学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即首次在国内分离到流感病毒Ⅰ、Ⅱ、Ⅳ型,阐明了1962~1964年间北京地区呼吸道主要病毒的流行情况。研究并阐明了当时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在中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规律。以后又研究黄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研制干扰素,并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973~1985年任病毒学研究所感冒气管炎研究室主任。1977年侯云德晋升为副研究员、抗病毒治疗研究室主任,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81年在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生物化学系短期进修。1984年晋升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被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4年侯云德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1985 年任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兼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参考和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连任所长至1997 年。他首先改革了所内科研经费的管理体制,将科研经费由所统一管理改为由科研课题组管理,引进竞争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去申请国家攻关课题、高技术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使病毒所的科研经费有了较多的增长。同时又实行了聘任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1986~1996年任命为中国第一至第三届“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89年他兼任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同年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侯云德既是科学家又是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者。

侯云德的相关信息

侯云德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无私,不保守,总是乐意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1980年侯云德从加拿大考察回来,外国专家赠送他一些基因工程研究必须的酶等试剂,品种多,但每一种的数量都有限。国内当时不能生产这些试剂,所内又没有外汇,无法直接向国外购买,因此,这批试剂对正在开展基因工程研究的人来说,比金子还要贵重。而且当时他的实验室正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批试剂对他们十分有用。但侯云德想到所内不少研究室刚开始基因工程研究,同样需要这些试剂,而且一个科技人员应有高尚的情操和风尚,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于是他毅然写了一份报告交给当时病毒所的领导,报告上开列了所有试剂的品名和数量,表示愿意在节约使用的原则下与其他研究室共享。这份报告很短,只有几百字,但却使所领导感动不已。助人为乐、无私地帮助他人是侯云德的一贯作风。1976年,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研制成功,他就将全部技术传授给了北京、四川、上海、广州等有关单位。1982年他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所内外不少人为了开展基因工程研究而到他的实验室去学习,他总是热情地传授,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不以为然。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次,1994年获何梁何利奖,199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奖。1994年10月第三届亚太医学病毒大会确认他对医学病毒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授予荣誉奖励。

侯云德的个人简介

侯云德,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属常州)。自幼家境贫苦,10岁就从事家庭副业,靠半工半读上学,又摆过摊,捕过鱼,养过鸡,但他发奋求学。12岁时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凯乐小学。1943年考入当时全国有名的省立常州中学。1948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开始了他长期的病毒学研究生涯。

上一篇:黄小柔和junior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