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小题1:B小题2:A小题3:A 小题1:B.(亡:逃跑)小题2:A.(“于”都是“在”的意思;B “以”:凭,在……时候;C “为”:给、替,语气助词;D“因”:趁机,通过、经由)小题3:A.(和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B是定语后置句; C是宾语前置句;D是状语后置句)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都需要的;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节俭就少贪欲。君子少贪欲,就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或按正道行事);小人(或没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或使自身严谨),节约用度,避免(远离)犯罪,丰裕家室(或使家用宽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君子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招致祸患;小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败家丧身(或使家庭衰败自身难保)。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
小题1:C小题2:B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原文诗句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的意思 “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分析, “辇”指车驾,“除”作名词台阶而不是轿子。小题2:试题分析:考生要掌握高考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音节助词,无义/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惨烈地为帝王而死;B.于是,就,表顺承;C.被/替,都为介词;D.为什么,副词/什么,代词小题3:试题分析:③④以苏武的语言表现其“忠君爱国”,⑥以苏武行动表现其“忠君爱国”;①为间接写苏武“忠君爱国”;②主语为孺卿不是苏武;⑤间接写苏武“忠君爱国”。
苏武传中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