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花儿的来历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现在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儿”。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年轻人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采纳哦
"花儿”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青海花儿的著名花儿歌手
回族,生于1963年,青海民和县人,祖籍甘肃省东乡县。 马俊从小唱着花儿长大,上学读书时常参加文艺演出。1985年民和县举行花儿调演,马俊参赛并获一等奖,l986年在海东地区民歌调演中再次夺魁,他英俊洒脱的形象,粗犷、奔放、富有魅力的歌声,在表演场上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也引起了县、地、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同年8月他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得二等奖。之后被留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团,成了一名专业的花儿歌唱者。他拜朱仲禄先生为师,开始向歌唱花儿的高峰冲击。1988年,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发行了马俊主唱的《青海花儿》;1989年陕西省西部音像出版社发行了他与苏国英、温桂兰的无伴奏男女声对唱《青海花儿干咂》等盒带,对人们了解花儿的对唱和徒歌的风味,是很有帮助的。马俊演唱的《河州三令》、《撒拉令》、《花儿尕连手令》等,最为人们所称道,被人们称为花儿王子,在海东迅速走红。金秋10月,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各类展演节目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一股来自青海高原的清新之风,更是令观众为之陶醉,这就是从10月20日开始的《神奇的青海——青海文化周演展系列活动》。一周之中,大型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高原花儿红》和《江河之魂——青海历史文化展》《高原奇葩——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梦境映象——青海摄影展》等相继亮相,引领上海市民走进了神奇的青海。主要获奖情况:1986年,马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歌比赛中崭露头角、力拔头筹。 在这一年,参加由文化部和广电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以一曲《尕妹是才开的牡丹》荣获声乐二等奖翌年,从京城载誉归来的马俊又以优异的成绩在“青海花儿杯大赛”上喜摘二等奖。 1989年,在“上海至巴黎世界歌唱比赛国内选赛”上,马俊又以一曲黄恩荣作词作曲的《麻青稞》赢得掷地有声的“优秀奖” 1993年担任了“青海省花儿艺术团”的团长,跻身国家二级演员的行列。 青年花儿歌星索南孙斌青海民和人,今年24岁。小时候在山里放牛时,听到老人们漫花儿,觉着好听,就悄悄得跟着学:尕鸡娃瘦了毛长了,毛长了上不去架;阿哥们活着孽障了,哥妹们看不上了。他爱听花儿,特别爱听花儿王子马俊唱的花儿。为了拜马俊为师,他到西宁饭馆打工,打听马俊在哪儿。找到马俊后,他唱了一首白牡丹令: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尕妹的身旁有人哩,没人时陪你(者)坐哩。马俊说他嗓子很好。他就又在马俊的饭馆里干了半年多,一面拉面,一面学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是他的追求。后来,他又报上青海文化艺术学校成人中专,在丹措老师门下学习发声方法、真假声结合。毕业后,曾被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聘为演员。去年10月,在浙江仙居举行的首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他荣获最佳音色奖。 马全,1988年4月出生在湟中县多巴镇城中村。2007年,他在全国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青海赛区的选拔赛上获得第三名;2008年,他在全省农民艺术节上,获得三等奖;由青海电视台和青海花儿研究会举办的《青海花儿歌手电视大赛》上,从全省500多名唱家里脱颖而出,以绝对的优势勇拔头筹,赢得大赛桂冠,荣获“金唱家”美誉。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原生态第三名。2012年参加山东电视台“歌从黄河来”取得优异成绩。2012代表青海去国内各地、国外去演出。2013年代表青海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