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雪的类型
依据雪粒的吹扬高度、吹雪的强度及对能见度的影响,可分成3类:①低吹雪,指地面上的雪被气流吹起贴地运行,吹扬高度在 2米以下。②高吹雪,指较强气流将地面雪卷起,吹扬高度达2米以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③暴风雪,指大量的雪随暴风飘行,风速达17.2米/秒以上,伴有强烈降温,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空是否有降雪难以判定)。风吹雪既有季节性的,也有全年不停的风吹雪。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格陵兰及南极冰盖等地区,而且频繁出现。中国分布在西北、内蒙古、东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
风吹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世通常情况下,风吹雪是由于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也可以叫做风雪流,简称吹雪。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流体,通常会带来比较大的灾害。风吹雪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源于起动风速和雪的输送。起动风速说的是使雪粒起动运行的临界风速,它的大小不但和雪的密度、粒径、粘滞系数等有很大关系,而且和太阳辐射、气温、地面粗糙度等外界条件有关。通常情况下,气温从零下23℃升至零下6℃时,1米高处地面雪的起动风速是4米/秒左右。一旦达到起动风速后,气流沿积雪表面呈现为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微小涡旋群把雪粒卷起,并以跳跃、滚动、蠕动和悬浮形式在地面或近地气层中运行。这种气流对雪的输送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主要取决于风蚀雪面的状况。风吹雪输送效率和风的速度成函数关系。通常是以0~10厘米这一层雪粒为最多,而且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呈现一层一层的分布。风吹雪的这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积雪的重新分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所导致的积雪深度要比自然积雪厚3~10倍。雪粒如果吹过平坦开阔的地面,则风力以摩擦损失为主,能量损失少,雪粒便随风运行并形成各种吹蚀微形态。如果吹过不断起伏而且变化很大的地面,不但摩擦阻力增大,而且同时形成因地形(物)局部变化,产生的涡旋阻力,使风速急剧减小,致使雪粒大量堆积。到最后所堆积出来的形态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雪丘、雪舌、雪檐、雪堤、波浪式雪堆等。